世界史算不算历史学,这个听上去颇有点嘲笑常识的设问,竟然成了一位毕业生参加山西吕梁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的“绊脚石”。当地人社局的工作人员以“填报虚假报名信息”为由,取消了其面试资格。对方认为,招聘计划要求“历史学”专业,而不是她毕业证上的“世界史”专业。
如此说辞让人费解。在研究生阶段,“历史学”被分设为三个一级学科,分别是“世界史”“中国史”“考古学”,都属于“历史学类”。由于该级别往上目前并无更高学科,所以“历史学”三个字在硕士阶段就不存在了。而此次招聘计划上明确写着“本科及以上学历”均可报名,但并未对“历史学”专业及其相近专业条件做出任何解释。
既已说明学历要求,却没有对相应专业做出准确描述,本就给招考埋下漏洞。更令人遗憾的是,面对考生质疑,人社部门又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审核作为挡箭牌,“涉及专业名称,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不允许”,如此恪守“底线”,将应聘者拒之门外,正折射出管理方僵化的懒政作风,自己闹出笑话不说,也给当地抹黑。
好在吕梁及时纠错,恢复了当事考生的面试资格并做出道歉,对用人单位和人社部门工作业务不精、执行文件机械教条、工作不细致不认真等问题做出通报。借助舆论的关注和相关部门的及时介入,挡在考生面前的“绊脚石”被搬开了。然而,这次事件是否暴露出公务员、事业编招考过程中的某些共性问题?对此,不该简单放过。
招考过程严格把关、规范程序本是好事,这一做法无可厚非。但对求职者的专业领域做出机械性的硬性规定,在高校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化的现实背景下,仍死守教条不知变通,只能反映出招聘部门的相关人员对“专业分类”欠缺概念,不但工作能力不过关,工作责任上也打了折扣。更有甚者,过于强调专业限制,还会给外界留下一种印象:用所谓“技术性门槛”达到淘汰求职者的目的,搞“萝卜招聘”,把岗位预留给特定人员。
当下,很多招聘考试中都会对求职者有专业限制。从岗位需求的角度讲,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是必要条件,并不为过。但是,一旦懒政思维作祟,出于减少工作麻烦、怕担工作责任的心理,过于细抠专业字眼,又不对高校的专业更新深入了解,就会把框子定的过小过死,不但缩窄了考生的就业门路,有失起点公平,也影响了人才招揽,不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甚至闹出笑话,损害政府公信力。
因此,必须警惕各类招聘特别是公职人员招考中出现的“专业限制病”“专业僵化病”,不妨尝试按照“大专业”的思路进行招考改革。比如,许多服务类岗位,是否可以淡化专业限制的色彩,尽量按照文史类、理工类等大专业进行设置,甚至取消专业要求。即使明确要求专业的技术类岗位,也要与时俱进,对照教育部门和高校专业设置的最新情况,做到时时更新、时时调整。各级人社部门更要负起管理责任,切不可官僚作风回潮,出现问题只想推给上级或者下级了事。只有进一步完善招考流程、落实招考职责,才能让考生平等站在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各尽其才。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