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带一路”插上数字经济翅膀

2017年06月14日 07:3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我们加微信吧。”一年前,印尼驻华大使苏更说出这话时,着实让笔者吃了一惊。如今,微信已成为不少印尼小伙伴的“名片”。他们中有记者,有商人,有演员,有学者,当然还有一批像苏更大使这样的外交官。微信在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为啥火了?一是好用,二是有需求,微信是与中国朋友、中国伙伴高效开展经济合作和人文交往最便捷的方式。

  微信支付最新数据显示,随着赴泰国中国游客数量快速增长,微信支付在泰国的交易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倍。微信支付提供的跨境支付功能,让中国游客能在境外用人民币支付,商家收到外币,省去了货币兑换、现金找零等麻烦。微信支付不仅受到中国游客的普遍欢迎,也让泰国商家感受到了方便,愿意主动推广并形成了规模效应。现在,大到首都曼谷的连锁免税店,小到清迈、普吉岛的街边小贩都已使用微信支付,无现金消费体验已覆盖泰国全境。微信支付在泰国的发展,还给第三方服务商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诸如菠萝PASS等旅游服务公司都开始发挥自身在境外的商务和技术优势,发展起了支付业务。

  其实,微信在东南亚市场的快速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数字经济走向海外、造福当地发展的缩影。近日圆满落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一带一路”、怎样建设好“一带一路”等重大问题。作为新兴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建设旨在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催生新需求,进而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再升级。这当中,聚焦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新经济形态,有望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及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新动力。印尼、泰国的例子也恰恰说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红利,正以中国网络企业“走出去”的形式惠及周边、造福全球。

  插上数字经济的翅膀,有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共享经济、提升治理水平。共享更高水平的发展成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口密度高、资源不均衡、发展水平低、文化差异大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地缘特征,如何避免同质竞争、实现协同发展是各国需要携手解决的共同问题。网络空间天然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加之数据资源的永不枯竭、相互融合和信息服务覆盖可重叠、渗透有柔性等特征,一方面,可使数字经济具备从根本上改变各国经济竞争与合作格局,开发出全球经济共享型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可自下向上地培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融合、社会共识和政治互信。华为、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一批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国家蓬勃发展,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不仅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用户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快速度跨越数字鸿沟,还为上述国家数字创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

  “周末咱们聚聚,蚂蚁金服要来印尼打造‘印尼版支付宝’了,你给我讲讲蚂蚁金服的用户体验。”曾在中国求学、现在印尼为中资企业提供服务的政府官员朱利安给笔者打来电话。他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创新,发展“一带一路”数字经济更需要“接地气”的创新。(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田 原)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数字经济改变全球投资模式    2017年06月12日
  • ·发展数字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11月24日
  • ·以数字经济赢取数字红利    2016年11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