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工程成就斐然彰显中国力量

2017年06月13日 11:07   来源:南方网   胡蔚

  6月10日,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中国馆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正式开馆,中国高铁作为馆内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引来一批批参观者驻足参观。图为一名参观者在高铁操作台体验模拟驾驶。(新华社记者 吴 壮摄)

  “最想带回国的中国生活方式?当然是高铁,又快又稳又方便,还比飞机便宜。”在中国读书的孟加拉小伙萨利姆·沙麦德,对中国高铁艳羡不已。像萨利姆这样爱上中国高铁的外国人不在少数。最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票选出了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中国高铁高居榜首,成了外国青年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6月12日《人民日报》)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拥有庞大的经济体量,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发展除了要量更要求质。面对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新的突破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激烈的竞争下,中国唯有快人一步才能抢占先机。呼啸的高铁就是中国下出的一步先手棋,而这也不过是中国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天眼”探空、“蛟龙”探海、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重大工程实现量到质的飞跃、点到面的提升,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强大保障,为中国巨轮前行增添了澎湃动力。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施工场面和满天繁星相映生辉(2016年6月27日摄)。

  重大工程为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2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里程之和。“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在轨运行,“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使用自主芯片制造的“神威太湖之光”登上超级计算机榜首;C919成功首飞,实现国产大型客机“零的突破”……重大工程的不断突破,彰显了中国“领跑”之志,5年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战略制高点,我国在多领域布局了一批重大工程,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载人航天、量子通讯、载人深潜、航空母舰等重大成果和关键性突破,为我国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重大工程为惠及民生提供坚强保证。重大工程织就保障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工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在保障用水、修复生态、抗旱排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缓解了受水区的水资源短缺矛盾,至今已惠及8700万人。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918.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4.4亿立方米,加速织就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防沙治沙工程不断取得新突破,绿色屏障不断加固,“沙退人进”让更多绿色回归人间。重大工程以民为基,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从体制改革到科技创新,无处不体现“民生”二字,老百姓的获得感随之层层叠加。

  这是鸟瞰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西人工岛(4月28日摄)。创下多项世界之最,桥岛隧合一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部门最终接头于5月2日正式吊装沉放,它的对接成功将标志着全长5664米的海底隧道全线合龙。(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重大工程为梦想腾飞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性符号,重大工程在国家科技创新、产业调整、服务贸易等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大指引与牵引作用。一项项重大工程由蓝图成为现实,就是梦想不断腾飞的过程。2018年,发射嫦娥四号,实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2030年,部署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等重要项目……一张张重大工程的时间表,承载着中国的希望和未来。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迎来历史性跨越,这将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大力证。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行,重大工程不断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产业价值提升,辐射带动创新驱动、产业调整,促进中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创新引领工程建造,梦想汇聚强大力量。在新的历史征程伟大时期,重大工程将不断书写新的篇章,为民族复兴、中国崛起夯实发展之基、汇聚前行之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站站停”绿皮车彰显担当    2017年02月20日
  • ·“转发卖萝卜”彰显民间善意    2017年01月26日
  • ·彰显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    2016年10月19日
  • ·自贸区加速扩容彰显开放决心    2016年09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