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工程成就斐然彰显中国力量

2017年06月13日 11:07   来源:南方网   胡蔚

  6月10日,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中国馆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正式开馆,中国高铁作为馆内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引来一批批参观者驻足参观。图为一名参观者在高铁操作台体验模拟驾驶。(新华社记者 吴 壮摄)

  “最想带回国的中国生活方式?当然是高铁,又快又稳又方便,还比飞机便宜。”在中国读书的孟加拉小伙萨利姆·沙麦德,对中国高铁艳羡不已。像萨利姆这样爱上中国高铁的外国人不在少数。最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票选出了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中国高铁高居榜首,成了外国青年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6月12日《人民日报》)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拥有庞大的经济体量,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发展除了要量更要求质。面对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新的突破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激烈的竞争下,中国唯有快人一步才能抢占先机。呼啸的高铁就是中国下出的一步先手棋,而这也不过是中国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天眼”探空、“蛟龙”探海、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重大工程实现量到质的飞跃、点到面的提升,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强大保障,为中国巨轮前行增添了澎湃动力。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施工场面和满天繁星相映生辉(2016年6月27日摄)。

  重大工程为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2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里程之和。“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在轨运行,“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使用自主芯片制造的“神威太湖之光”登上超级计算机榜首;C919成功首飞,实现国产大型客机“零的突破”……重大工程的不断突破,彰显了中国“领跑”之志,5年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战略制高点,我国在多领域布局了一批重大工程,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载人航天、量子通讯、载人深潜、航空母舰等重大成果和关键性突破,为我国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重大工程为惠及民生提供坚强保证。重大工程织就保障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工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在保障用水、修复生态、抗旱排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缓解了受水区的水资源短缺矛盾,至今已惠及8700万人。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918.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4.4亿立方米,加速织就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防沙治沙工程不断取得新突破,绿色屏障不断加固,“沙退人进”让更多绿色回归人间。重大工程以民为基,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从体制改革到科技创新,无处不体现“民生”二字,老百姓的获得感随之层层叠加。

  这是鸟瞰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西人工岛(4月28日摄)。创下多项世界之最,桥岛隧合一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部门最终接头于5月2日正式吊装沉放,它的对接成功将标志着全长5664米的海底隧道全线合龙。(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重大工程为梦想腾飞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性符号,重大工程在国家科技创新、产业调整、服务贸易等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大指引与牵引作用。一项项重大工程由蓝图成为现实,就是梦想不断腾飞的过程。2018年,发射嫦娥四号,实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2030年,部署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等重要项目……一张张重大工程的时间表,承载着中国的希望和未来。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迎来历史性跨越,这将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大力证。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行,重大工程不断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产业价值提升,辐射带动创新驱动、产业调整,促进中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创新引领工程建造,梦想汇聚强大力量。在新的历史征程伟大时期,重大工程将不断书写新的篇章,为民族复兴、中国崛起夯实发展之基、汇聚前行之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