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走上绿色“中国之路”!

2017年06月08日 07:41   来源:工人日报   评论员 林 琳

  赵春青/图

  好习惯是慢慢培养的,如果一些人根本不想培养,不认为子孙后代的事情跟自己有关,不愿让度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只想为所欲为,都觉得绿色生活是“别人的事情”“别人应该怎样”,怎么可能有所改变?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尊重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这几天,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纷纷聚焦“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手机回收等有关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的话题,报道显示——宴会餐饮浪费仍存在,多座城市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10亿台旧手机回收率不足一成……

  近年来,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明确和清醒的认识。从政府层面来说,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点,从环保部门在各地频繁开展的督查行动、各级各地淘汰落后产能的数量和成效、《环保法》等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落实中均可见一斑。

  但绿色发展显然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同时也是每个人的事。如果把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比作一个项目部,政府部门更像是“项目经理”,负责决策、统筹和协调,当然也要亲自参与、带头建设,而公众则更像是“施工者”,要按照图纸、规划去践行和落实。

  促进、实现绿色发展,离不开公众学会绿色生活,节约资源和能源,对环境友好,为后代着想。在这方面,我们其实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比如,曾经人们凡宴请必大鱼大肉、酒菜满桌,吃完如果不多剩一些,请客的人便会觉得没面子,如今,人们是否会因剩了半桌菜、没能“光盘”而脸上无光?限塑令和垃圾分类倡导、推行了多年,效果却时好时坏、反反复复,不少人依然习惯于向商家索要免费塑料袋,把各种垃圾扔进同一个垃圾箱。还有诸如大件电器、家具,电子产品回收困难的问题。

  这当中的很多事情并非不能、不好改变,而多半是人们观念和意识的问题,好习惯是慢慢培养的,如果一些人根本不想培养,不认为子孙后代的事情跟自己有关,不愿让度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只想为所欲为,都觉得绿色生活是“别人的事情”“别人应该怎样”,怎么可能有所改变?

  当然,绿色生活方式的建立不可能完全靠自觉,它需要引导,需要外界、外力的监督和敦促。这种外力包括制度的完善。以垃圾分类为例,今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的目标、具体类别等,同时明确部分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其中“强制”二字格外惹眼,不仅强制居民在扔垃圾的源头上分类,而且要强制、保证后续的清运处理、回收利用同样区别对待,不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这种外力包括奖惩并举。在率先推行垃圾强制分类的深圳市,个人未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的,将处50元罚款,而生活垃圾收集企业如果混合收集、运输已分类的生活垃圾,将被处1万元罚款。而对餐桌上的“剩宴”,有的国家会处以不菲的罚款,甚至已形成哪怕公务宴请也要以“打包为荣”的氛围。我国的一些餐厅也开始逐步推行诸如“光盘”有奖、餐前收取少量押金防止浪费等措施。

  这种外力还应该包括加大宣传、增强氛围。让越来越多的人对绿色生活方式,对具体该怎样做、从哪些方面和环节去做有更明确的认知,尽可能避免“想做而不会做”或“剃头挑子一头热”。

  时下,一条涵盖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中国之路”正呈现在世人面前,新的政绩观、发展观要求政府推动生产方式深刻变革,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而新的生活观要求每个人都做生态文明践行者,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每个细节入手,认认真真地去“绿色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和谐生态承担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为绿色生活方式一起改变    2016年06月24日
  • ·引导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2016年05月03日
  • ·绿色低碳不应是现实的无奈之选    2016年01月12日
  • ·绿色发展,需要公众积极参与    2016年06月06日
  •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刻不容缓    2015年06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