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绿色生活方式一起改变

2016年06月24日 08:41   来源:人民日报   

  一种先进的、现代的生活方式,需要社会成员共同打造,尤其是生态文明,更需要全社会去拥抱。无论是沙尘侵扰、雾霾围城,还是“毒地”频现、水体污染,生活中的这些困扰,都需要集体行动来改变。本期“大家谈”,我们摘编了三位读者的来稿,探讨让生态发展从一种文明理念走向一种生活方式的途径,和大家分享。

  发展是否均衡、协调,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把尺子。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更要注重这把尺子。下期大家谈,请大家结合实际讨论,如何以更协调的步子,为更美好的明天铺路。

  ——编 者

  把维护生态当自家事

  浙江桐乡 庄永明

  朋友乐做公益,经常在业余时间带着自己的小孩,去附近公园当义工。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了随手捡垃圾的习惯,还不时发动同学一起参与,当“生态小卫士”。这样的行为,正是对“我能为环境做什么”的一个回答。

  如今,随着时代进步,公众的环保意识确实得到很大提高。变化是看得见的。比如,笔者生活的农村,随地扔垃圾的现象大为改观,焚烧秸秆的行为也大为减少。一些群众对污染“零容忍”,一见到工厂排污,就会及时拨打热线电话进行投诉。但也有不少人参与环保的主动性不强,认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都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逢年过节之时,环保意识还会让位于“传统世俗”,对滥放烟花爆竹等行为视之不见,甚至选择自我放纵一下。

  生态环境是“易碎品”。维护好它需要集体行动、共同呵护。让绿色理念更好地融入社会主流价值,应该多倡导公共意识,把生态当作自己的事。如此,才能在发展的血液中融入“美丽基因”。

  面对短期利益不短视

  江苏扬州 钟 实

  我所在的乡镇,经济体量较小,工业也不发达,招商引资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前几年,一家企业有意来这投资数亿元,这对于乏人问津的小地方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不过,相关部门进行项目论证时发现,它极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最终,只能婉拒。看似放弃了“金凤凰”,实则守住了“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是要抵御短期利益的诱惑。然而,不少地方一说到经济增长、招商引资,便稳不住心神,“剜到篮子里就是菜”,把绿色发展视为“软指标”,表面说一套,实际做的却是另一套。短期而言,可能会让经济数据更好看些,从长远来看,将来治理需要花费的资金更多,还容易丧失群众支持,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生态也是民生福祉。没有谁愿意自己家园的生态遭受侵蚀,更没有谁愿意长期生活在污染之地。我们其实没有退路,只能把绿色的“硬指标”贯彻到发展全过程,携手守住那一片天蓝地净水清。

  提高环境违法的成本

  山东济南 吕务凯

  许多人可能已见惯不怪:一到夏季,露天烧烤就让城市“四处冒烟”。虽说每年都整治,却始终难以杜绝,往往“春风吹又生”,着实让人堵心。这从侧面反映出,让生态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任重而道远。

  其实,违规的露天烧烤摊屡禁不绝,关键还是违法成本太低。真正让法治落地,才能提高绿色观念的“水位”。比如,有些城市就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效果不错。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适当补贴等办法推行净化油烟设备,明确从业时间与经营区域,制定“烧烤地图”;另一方面,对违规摊点从严处置,违法必究,以此增强人们对环境的“敬畏感”。如此,既让喜欢吃烧烤的群众得到了便利,也避免了污染环境,甚至扰民。

  过有德行的生活,往往离不开外在的约束。其实,我们要取缔的不是烧烤,而是烧烤带来的环境污染。划出环保的法治底线,绿色就不会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真正能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