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推进,政府管理正在进入放得更开、减得更多、管得更好的良性循环。2016年我国营商环境在189个国家和经济体中排名第七十八位,较3年前提高了18位。成绩背后,是政府监管大步迈向“升级版”:体制改革加速、模式不断创新、手段持续强化,确保市场活而不乱。(6月6日《人民日报》)
“放管服”是政府管理的一场自我革命。刀口向内,面对一些繁琐的审批程序和固有的权力习惯,需要胆识与勇气,需要创新的手段与方法。从中央到地方,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打出了一场攻坚战,无论是从应对举措,还是实际效果来看,“放管服”都取得了显著成效,3年时间,中国的营商环境大幅提升,中国的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关键就在于掐住了权力监管这个牛鼻子。
总体而言,在“放管服”全国一盘棋的推进过程中,为啥有些的地方效果明显,有些地方则依然问题重重。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对权力的监管没有到位。比如,政府的审批权限下放了、简化了,但某些红顶中介却充当了政府角色,让一些不必要的审批程序成为了一些政府中介的肥肉。
以工商执法为例。一些地方针对“放管服”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重点治理,在抽查市场主体和派出执法人员名单上进行随机摇号,“谁查”和“查谁”都带有随机性,让中间环节没有了灰色空间,没有了权力寻租的机会和条件。将“人情执法”拒之门外,让“熟人圈子”不再管用,其实就是挡住了权力寻租的黑手。
权力内耗也是一个重点。并且从某种意义而言,部门之间的这种因为职责职能不清而造成的内耗更具有社会危害性。“13个部门管不好一张小广告”“渣土车有11个部门在管”“城市垃圾七八个部门在管”……前几年,市场监管职能交叉与缺位并存,饱受各方诟病。
大家都在管,结果大家都不管。有利益的时候各个部门都在伸手,没有利益的时候大家都在踢球。理顺职能职责,让职能部门各归其位,各负其责,尽可能减少部门之间的内耗与争斗,“放管服”才能让放得下去,管得精准,服务到位,才能激发市场活力,才能管住政府无形之手。
权力监管要恰到好处。有些事情必须要全力监管,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有些则要慎之又慎,不可乱伸手,否则就可能扼杀市场活力。不要以为政府握有监管权力,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发号施令。或许政府监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好心可能办坏事。
比如,对于时下方兴未艾的共享经济。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从支付宝,到滴滴打车,一方面需要政府作出正面的引导,不至于出现无序发展状况,一方面则需要小心呵护,不能一棒打死。对一放就乱的情况,仍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切实做到放管结合、并重,不断完善监管体制机制,让市场真正实现活而不乱。
“放管服”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对权力的监管将更加严格,更加到位。无论有多大的阻力,无论有多复杂的矛盾,只要聚焦权力监管,就会释放出了体制机制活力。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