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退群”会如何影响全球气候

2017年06月06日 10:43   来源:解放日报   ■李志青

  日前,特朗普总统宣布美国将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 《巴黎协定》。对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声明称,这个决定“是一件令人极其失望的事”。那么,美国的“退群”到底会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什么影响?

  立场多次出现反复

  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在气候应对上的立场其实出现过几次变化。30多年前,由美加等国发起的气候变化国际会议,第一次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国际社会的视野中。当时,美加两国面临严重的干旱气候威胁,气候异变给北美地区带来风险。为此,美国积极推动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应对。会后不久,联合国旗下成立了专门开展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国际组织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组织)。该组织随后一直到2013年定期推出研究报告,指出全球正面临气候变化的威胁,需要加以应对。

  然而,当国际社会积极行动,并在1990年召开环境峰会专门讨论气候变化应对问题时,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开始产生分歧。这个分歧的关键之处在于,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究竟该如何分配应对的责任; 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是否应该承担起应对的主要责任?分歧的结果是,美国的气候立场开始出现第一次反复。在全球大多数国家经过数轮谈判而同意签署《京都议定书》之际,美国认为受到不公平对待,决定不签署该议定书。

  随后,国际社会在美国缺席的情况下继续推进气候变化应对,并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成就,包括确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等。正是在这样的努力和成果下,2008年美国重新回归气候变化应对的国际“朋友圈”,并在政治和市场层面上逐步开始适应低碳发展的格局。从哥本哈根会议到巴黎会议,通过中美、美欧等方面的合作,美国成为气候变化应对的推动者。可问题是,8年的低碳发展之后,美国回过头来审视相关成效,特朗普总统的看法是“美国社会经济从中的收获小于所付出的代价”。

  从美国气候应对立场的数次转变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还是决定退出《巴黎协定》,其背后的决策逻辑起点从没有发生动摇,那就是维护所谓的美国利益。

  可能产生“漏出效应”

  美国对气候立场的转变采取了一定的策略,那就是不断释放相关的信号,对国际社会进行试探,一直到最后成为既定事实。虽然国际社会对于美国态度的转变已经没有多大意外,但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仍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方面,对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影响不大。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的治理机制,遵循的是在联合国议事框架下各国自愿参与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世界各国会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然后形成相关的决议(具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约束力)。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绝对地主导全球应对进程,也不存在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阻挠和干扰应对进程的可能。就此而言,美国气候立场上的变化,并不会对这一基本的治理机制产生太大影响。或者说,美国其实无法在根本上改变联合国框架下的议事原则。未来,联合国作为气候变化谈判和应对的平台,仍将继续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可能产生“漏出效应”。一则,假如中欧等国家和地区继续履行《巴黎协定》自主贡献的各种承诺,那这样的承诺所产生的影响极有可能“漏出”到《巴黎协定》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说,美国虽然退出了《巴黎协定》,但在气候变化应对上可能会搭便车。二则,还有一种最坏的可能是,美国在能源利用和产业结构上“开倒车”、走回头路,重新进入碳排放增加的轨道。当这样的排放大幅增加时,极有可能让其他国家的努力无功而返。即中欧等国的减排被美国的增排所代替,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此外,目前还很难判断美国的“退群”会否影响到其他国家,如澳、日等国的气候立场。

  (作者为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