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要始终适应时代面向未来(图)

2017年06月05日 14:07   来源:东方网   董宏达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峡谷,有平川,有的时段波澜不惊,有的时段卷起惊涛骇浪。1977年恢复高考,就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特殊的转折点,是一个掀起巨大波澜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6月2日《光明日报》)

  从暂停高考到恢复高考,是高等教育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面向未来着眼于国家发展在人才培养上的战略拐点。有人说,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确,恢复高考的重要作用就是为国家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回顾恢复高考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高考要始终适应时代需求,面向未来,担当培养人才的使命。

  恢复高考,直面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众所周知,1977年恢复高考的背景是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人才支撑。当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讲话时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因而恢复高考,不仅仅是教育制度改革,更是改革国家命运的战略拐点。恢复高考四十年来,科技、人才成为国家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根本动力,可以说,高考制度改革功不可没。恢复高考并不是简单恢复了一个入学考试,更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建,是在全社会重新树立起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恢复高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更是许多个人的人生拐点。当年参加高考的有老三届、新三届毕业生,他们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并且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这是国家发展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考促学,高考为人才培养打牢基础。尽管高考有其局限,社会一再呼吁改变“一考定终身”,但总体而言,高考具有以考促学的功能,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注重了知识这个人才基础的积累,只有勤奋好学,具备相当的文化水准和素质,才有可能通过激烈的考试竞争,这是建立在人才培养基础上的务实导向,更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机制。恢复高考四十年来,通过高考的公平竞争,为高等学校选拔了千百万合格的学生,经过培养造就,许多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因而,高考仍是当下促进社会阶层有序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是寒门学子改变自身命运的最大希望,是守护教育公平及社会公平的重要底线。中国这些年的经济腾飞,与高考制度的恢复和不断改革密不可分。近年来,人才培养渠道渐呈多元化,也许高考不能再让所有人羡慕,但它仍是多数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高考形式下所蕴含的知识、奋斗、公平等价值观仍需倡导。

  适应时代,高考与高校均需不断调整。与高考紧密相联的是高校,恢复高考这四十年,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时代在发展,社会需求在变化,高考模式与高校办学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不断调整思路和发展重点。比如,现在有不少高校认识到这种变化和需求,开始从研究性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变,这种转变可贵之处就在于,适应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其实,互联网时代人们更注重学习能力提升,更注重应用知识技能的获取,这就要求大学也应该有自己更加鲜明的特色,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属于高精尖的偏重要理论研究,调整为面向更大范围的应用型教育,这样才能使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使经济发展更有活力,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能力,找到社会真正的需求。

  当年恢复高考时的激动、兴奋,不仅对人们内心构成一定的冲击,也意味着社会从此从封闭走向开放、人才从停滞走向流动,给年轻人公平竞争的舞台。四十年过去了,我们要总结经验,更要着眼时代的发展进步,着眼国家发展的未来,谋划好高考制度的走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为更多的年轻人创业奋斗,提供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平台,在人才培养上,积累更多财富。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