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近,近日,一些在线生成个性化“高考准考证”的链接,在朋友圈“刷屏”。识别二维码后,进入生成界面,用户上传姓名及照片,即可完成。多名网络安全专家称,类似链接来源鱼龙混杂,不排除不法分子通过这样的“创意”,获取公民照片及个人信息的嫌疑。这些信息一旦泄露,会对部分依赖“刷脸”的软件,如银行个人支付系统等构成安全威胁。(6月4日《新京报》)
高考是全民的,没有经历过的、经历过的和即将经历的,有不同的心理,或遗憾或难忘或期待。高考一定意义上是社会和家庭发展变迁的一条主线,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知识改变命运赋予了高考的社会与人生使命,40年历程留给人们难以忘怀的记忆,有人因为高考改变了命运,当然也有人倒在高考的大门之前,无论庆幸或者喟叹,都是浓浓的情感。
当一年高考季又来到,不可避免地挑动人们情结的心弦。在线生成个性化“高考准考证”,正是契合了社会的这种心理需求,与各类高考的话题没有什么区别。当然,如此“高考准考证”,不能与真的准考证相比,充其量只是心理消费的道具,一起消费“全民高考”的盛宴。
在线生成个性化“高考准考证”,在朋友圈“刷屏”,一起回味那些年一起走过的高考,如点击“一键回到高考岁月”,系统将生成具有年代感的“准考证”,如上世纪70年代“考生”会身穿绿军装、海魂衫或中山装,而上世纪90年代后的考生,则身穿衬衫、T恤,发型也更为现代,这些都是岁月的回味。在线生成个性化“高考准考证”,也是一种娱乐的心态,与自拍美颜或者搞怪别无二致,折射了网络时代话题消费与表达的形态,正在成为家常的方式,无须惊诧甚至过度解读,不妨淡看这种怀旧的情结。
诚然,在线生成个性化“高考准考证”的链接,用户上传姓名及照片存在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如,信息泄露,会对部分依赖“刷脸”的软件,对个人支付系统构成安全威胁。然而,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来自方方面面,玩一把“高考准考证”生成的游戏没有原罪,若商家让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则应提高警惕。信息网络化是柄双刃剑,而终极目的是让生活更便利、更丰富多彩,高考的怀旧情结无论是内在情绪,还是外在的形式,更宜顺其自然。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