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少年教育"轻装前行" 不仅需要规范中小学培训市场

2017年05月28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小学生课外培训的火热并不会因为某个机构被整改而消退。主管部门一方面需要更理性地思考,怎样多方位、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教育培训市场的监管;另一方面,也需要正视如何真正为青少年减负,减的到底是谁的负这些问题。

  近日,成都“学而思”培训机构被责令整改,中小学生课外培训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当下,中小学生课外培训的热火并不会因为某个机构被整改而消退,一方面,主管部门需要更理性地思考,怎样多方位、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教育培训市场的监管;另一方面,则要正视如何真正为青少年减负,减的到底是谁的负这些问题。

  近年来,中小学教育培训市场需求持续旺盛,规模不断壮大。如此庞大的市场机会,吸引了各种社会资本、投资主体进入,其中有大的全国性培训机构,更多的则是地方性中小机构,不少上市公司甚至在此演绎业务重组的“资本故事”,进而使行业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局面。在这种参差不齐的市场格局中,很多问题暴露了出来。比如,借用知名机构办学进行造假欺诈,夸大和虚假宣传;追求低成本,降低办学条件,安全缺乏保障;从业人员和培训师资混杂,教学手段不规范,易造成未成年人在培训中受到心理伤害或性格扭曲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必须加强把关,打好“组合拳”。首先要提升行业准入标准,尤其应该针对师资、办学条件等严格规范,设置相应的准入条件和考核指标,杜绝劣质机构入场。此外,过程监管更是重头戏。要加强对培训机构教学过程的定期检查、突击抽查,健全信息公示机制,建立社会监督的公众平台,鼓励家长和学生参与培训机构监督,促进培训机构规范过程管理。

  有效的监管离不开对违规行为的严肃处置。应当说,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培训市场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行业集中度低,培训主体数量庞大,“作坊式”、“游击队”式培训机构数量众多,也由此导致了培训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屡见不鲜。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明确违规责任,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消除“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以促进行业进一步规范发展,提升教育培训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

  规范中小学教育培训市场只是一方面,更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为何家长们对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趋之若鹜?为何政府的整顿治理反而不被一些家长理解和支持?2017年中考、高考将至,这种考试分数决定一切的机制不改变,学生和家长肩上的“负”便没有减轻的可能。在中小学校减掉的“负”转移到了课外辅导机构,不仅增加了学习的成本和精力,还导致多元化市场监管的困难,违背了减负的初衷。甚至,在很多家长眼中,口碑良好、效果显著的培训机构才是“救命的稻草”。

  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必须与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一致。中小学教育在朝着减负、去应试化的方向发展,这并非一日之功。减负并不意味着提前放学、自由活动,而是要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趣味性、互动性和丰富性,不唯成绩论。同样的,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也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应更多关注能力、素质的相关内容,优势企业要抓住行业监管和洗牌的机会重塑优势,为行业发展树立典范。(黄鑫)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课外班”圈钱跑路该由谁来负责

     课外辅导既非洪水猛兽亦非万应灵丹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