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时代,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强国

2017年05月12日 08:35   来源:解放日报   ■郑必坚

  中国共产党是面向未来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百年征程历史基础上继续强有力地引领各族人民,大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因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能够实事求是,联系群众,自我纠偏,永葆青春活力。至于中国网信事业的发展,在从1994年我国全面接入互联网至今的“上半场”,中国共产党已经敏锐地抓住了历史给中国的一次难得机遇,带领中国人民难得地站在了全球朝阳产业的第一方阵中。在中国网信事业发展的“下半场”,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推进网信事业发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网信事业发展的深刻观念,并且围绕这个观念,系统阐述了建设网络良好生态,突破核心技术,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关系,增强互联网企业使命感责任感,以及为网络事业提供人才支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放眼世界范围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态势,联系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深感这篇讲话真正是一篇面向新时代、建设网络强国的宏大纲领,是中国网信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网信事业是人民的大事业

  ■“以人民为中心”,应当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应对信息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基本立场与基本方针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革命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时代,是我国网信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前提。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而又坚定地强调:“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的网信事业从本质上来说是人民的大事业,推动网信事业发展是为了人民。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是科学技术领域的深刻革命,而且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新觉醒,标志着人类文明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敏锐的政治判断力,深刻地指出:“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多年来,不仅已使7亿网民享受到了互联网这一新空间新平台带来的新生活,而且全社会都感受到了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巨大进步。这样的历史大变动,生动反映了近代史上曾经错失工业革命机遇的中国人,今天抓住了信息革命的历史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方针。针对这种机遇和挑战同在的复杂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网信事业发展思想。我们体会,正是这个“以人民为中心”,应当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应对信息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基本立场与基本方针。

  首先,中国的网信事业是人民的事业。

  “以人民为中心”六个大字,指明了中国的网信事业不姓别的,姓的是“人民”。而当前在国际范围,网信时代究竟是强权称霸时代,还是人民为中心的时代,是摆在世界面前的一个大是大非问题。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世界各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针大相径庭。有的是为了控制世界舆论,有的甚至把互联网作为干涉别国内政甚至颠覆别国政权的工具。凡此种种,都从根本上背离了互联网应有的时代精神。我们一定要以高度自觉,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互联网,坚持网信事业是人民的大事业、网信时代是人民的大时代。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互联网发展问题上的世界观。

  其次,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是为了使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穿着一条基本的“办网”路线,就是为人民办好互联网。中国网信事业的发展,从大处讲,是为了抓住机遇、赶上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细处讲,是为了给人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还满怀对广大农村人民的深厚感情,专门指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的短板”,要求“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表明了中国经由解决农村互联网短板来解决“数字鸿沟”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决心。从指导方针到具体要求,事事处处想的都是“造福人民”。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互联网发展问题上的价值观。

  再次,建设网络良好生态是为了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

  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对他们关于国家、关于社会、关于工作、关于人生的看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

  那么,怎样对待这种情况呢?有种观点认为,互联网太复杂、难治理,不如一封了之、一关了之。针对这种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开放的大门不能关上,也不会关上。”他还进一步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因此,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要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特别是,对网民的观点和看法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网络群众观。

  最后,推动网信事业前进靠的是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网”路线,不仅要“为人民”,还要“靠人民”。无论网络发展还是网络治理都要依靠人民,推动网信事业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的治理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包括增强互联网企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要接受人民群众对互联网的监督。人民的监督和批评,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不仅要欢迎,还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我们高兴地看到,远的不说,“4·19”讲话发表一年多来,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网信事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包括《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国家网络安全法》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有力推进了讲话精神的落实。

  网络安全

  要以“两重性”观念清醒把握

  ■“同步推进”“相辅相成”,就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二者之间的基本关系

  ■在大力发展和维护网络安全的同时,要避免“安全绝对化”和“保密扩大化”

  网络安全,是我们在推动网信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既不能因为存在网络安全问题就把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不敢大胆发展网信事业,也不能在推动网信事业发展过程中自废武功,不敢果断治理网络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务必保持清醒,以“两重性”的观念,实事求是地处理网络安全同信息化发展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在这里,“同步推进”“相辅相成”,就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二者之间的基本关系。

  在全面把握网络安全同信息化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鲜明而完整地提出“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他说:“网络安全是整体的而不是割裂的”“网络安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网络安全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网络安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网络安全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这样的全新理念,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面对当前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关系的诸多问题。以下四个方面,尤其应当引起注意。

  首先,在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指导下,改变那种不切实际追求绝对安全的观念。

  事情就是这样: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从来没有离开相对的绝对。信息安全攻防博弈永无止境,已成互联网时代的新常态。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安全与发展、开放与自主、管理与服务、自由与秩序的关系,把握最佳平衡点,才能真正持久地保证网络安全。那种危机状态下的应急管控办法,不宜用来取代常态下的治理模式。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立足基本国情保安全,避免不计成本追求绝对安全”。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一味追求绝对安全,不仅将付出沉重政治代价和经济成本,而且可能顾此失彼、南辕北辙。

  总之,坚持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在大力发展和维护网络安全的同时,要避免“安全绝对化”和“保密扩大化”。

  其次,在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指导下,建立开放与治理相统一的网络生态。

  我们对待互联网的基本立场是开放,不开放就不会有今天7亿网民,就不会有全世界最大的网络经济。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应当也持开放态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立足开放环境,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互动、博弈,吸收先进技术,网络安全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深刻指出,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正因为这样,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

  总之,依法治网,天经地义。开放与治理相结合,该堵的就堵,可放的就放,不搞“一刀切”,才能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真正造福于广大人民。

  再次,在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指导下,解决网络安全关键性问题。

  “网络安全的本质在对抗,对抗的本质在攻防两端能力较量。”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日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特别是,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巨大风险隐患。如果网络安全防控能力薄弱,那就难以有效应对国家级、有组织的高强度网络攻击。这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难题,我国也不例外。

  正是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消除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一最大隐患。同时,要求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以利于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总之,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风险防范,维护网络安全。

  最后,在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指导下,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动构建国际范围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应当看到,互联网已经把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信息的跨界传播如同水银泻地般无孔不入。同时应当看到,中国人民的自信力和辨别力比20年前、30年前已经大大增强了。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如此鲜明地倡导国际范围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对自己有这样的自信。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提出一个宏大命题——“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各国应该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围绕这个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有名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四项原则”,即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开放合作和构建良好秩序。“五点主张”,即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保障网络安全和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这“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赢得了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这样一整套关于尊重网络主权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原则和主张,同中国国内网络空间治理的一整套原则和主张相结合,系统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网络安全观。可以确信,以这样的网络安全观为指引,一定能够强有力地兴网除弊,在致力构建国际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同时,打造我国安全有序、富有活力、人民满意的网络生态。

  打通信息“大动脉”

  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随着“互联网+”和“+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融汇,已经可喜地呈现虚实之间交融共生,进而成为“新实体经济”的新趋向

  中国人民正在充满自信地拥抱网信新时代。面对信息革命的挑战,“拥抱时代”才能“发展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有大作为。

  那么,怎样在经济新常态下依托互联网,形成发展的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这样一句话,打开了视野和思路。这就是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如同中医所说打通任督二脉的功力那样,打通信息“大动脉”,正在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首先,这种新动力体现在当代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上。从工业革命发展到信息革命,导致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而迸发出的新型生产力,将为人类创造无穷的新资源、新财富、新空间。数据可以复用、信息可以共享,这是网络空间超越以往实体空间的本质特征,也是可以撬动人类走向新文明的强大杠杆。

  其次,这种新动力体现在当代中国人民的国防力上。信息技术孕育了信息武器的发展,形成信息优势。与此同时,网络空间安全上升为主权国家第一层级的安全威胁。大家熟知的全球性安全事件一再证明,国家有国界,网络威胁无国界,在网络世界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发展网络国防力量、构建新型防卫体系,也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维护世界网络空间和平与发展的大国责任。

  再次,这种新动力还体现在当代中国人民的文化力上。网络化开启民智,提升人们的素质、能力。现代人接受的信息量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无法比拟的。电视、电话、数据三网合一,以新媒体、自媒体、网络语和表情包等来表意的“网络文”,充分利用碎片化传播,其流行度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传统媒体,对网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影响堪比100年前的“白话文”运动。而且,今天的“网络文”又是世界范围的,是中华文明复兴同世界潮流相交汇的重大契机。互联网文化和创意文化产业也已脱颖而出,网络跨文化的传播力量不可估量。

  总之,我们正在信息革命中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新时代需要新觉醒,新空间开启新文明。在这种新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国防力、文化力这“三力”在同互联网的联系和结合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必将创造前所未有的人类奇迹。

  当然,依托互联网形成新动力这件大事,并非轻而易举。无论“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都是一场关系实体经济产业升级换代的重大变革。顺便说一下,这里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最近几年的“虚实经济”之争。所谓“虚拟经济”,就其本意而言,并非是指泡沫化的那种“虚”经济。实际上,在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从“信用经济”开始,虚拟经济本来就是因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并同实体经济相联系而发展起来的。问题在于,在复杂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虚拟经济又恰因其“虚”而被“投机经济”所利用,成为泡沫经济。

  今天,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互联网+”和“+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行业的逐步融汇,已经可喜地呈现虚实之间交融共生,进而成为“新实体经济”的新趋向。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实体经济”正在崛起,即是一个好例。在这里,“虚拟经济”的积极作用恰恰在于,它能够强有力地实现互联网经济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汇,并经过这种深度融汇而产生新动力。这种新动力,不仅推动了实体经济改造升级,而且催生了新技术新业态。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宣传、项目扶持和必要管理,通过推动互联网企业与实体经济对接合作而形成的“虚实结合”,或者叫“新老实体结合”,乃是一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发展。

  说到这里,还要强调一点,网信产业发展规律启示我们,创新性是唯一标准。没有创新就意味着停滞,而停滞就会被淘汰。中外不少知名企业和企业家就是由于没有预见到网信事业这种特殊性,而被追赶者边缘化。尽管中国在某些网信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但我们不乏创新基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极强创造力的民族,近年来网信领域的诸多创新已经引领世界潮流。比如,网信商业模式的创新,产品的创新,营销的创新,管理的创新,金融的创新,等等。一切善于推进“互联网+”和“+互联网”的企业,都有可能打开共享经济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清醒把握这个大趋势大方向,新机遇就在前头。

  开发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资源

  是网信事业发展的关键

  ■对我国来说,人才与资本相比,更缺的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中,人才的短板更加突出

  ■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开发人才资源,尤其是青年人才资源,是最大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念好了人才经,才能事半功倍。”网信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更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对我国来说,人才与资本相比,更缺的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中,人才的短板更加突出。网信事业技术密集且更新最快,人才是核心支柱,是其蓬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已有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精准集智,担当责任。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慧眼识才,用特殊政策聚集人才,包括奇才、怪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包括引进国际网信人才,等等。

  再进一步说,有了人才,还要人尽其才、各尽其用、用当其时,并且产生联动和共振效应。而要实现人才效应的最优配置,又不能不依赖于体制机制改革。我们要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不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作出贡献的各种人才都有成就感、获得感。我们还要打破体制界限,让人才在政府、企业、军队、智库间有序顺畅流动。

  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开发人才资源,尤其是青年人才资源,是最大要义。网络主要是年轻人的事业,今天的“80后”“90后”“00后”已经是“生力军”。大体再过一二十年,又将从“生力军”变成“主力军”。说到这里,一个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是,既要满足青年的信息需求,又要充分关注青年的健康成长。引导他们在学习阶段努力打好牢固知识基础,千万不要因为知识碎片化而影响长远发展;引导他们在长身体阶段注意强身健体,千万不要因为沉溺于网络而影响视力和身体健康。对这一方面的问题,期待有关教育部门和网络部门切实给予关注。

  中国共产党是面向未来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百年征程历史基础上继续强有力地引领各族人民,大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因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能够实事求是,联系群众,自我纠偏,永葆青春活力。至于中国网信事业的发展,在从1994年我国全面接入互联网至今的“上半场”,中国共产党已经敏锐地抓住了历史给中国的一次难得机遇,带领中国人民难得地站在了全球朝阳产业的第一方阵中。在中国网信事业发展的“下半场”,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作者为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