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维护金融安全根本出路在改革

2017年05月03日 07: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徐高

  维护金融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被中央当成了“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考虑到过去几年我国股债汇市场的波动,微观层面风险事件的爆发,以及监管漏洞的浮现,高层领导此时如此强调金融安全十分必要。未来,需要在全面客观评价过去几年金融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首先要明确,过去几年我国金融改革总体是好的,需要做正面评价。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我国融资方式在改革中变得更为丰富,部分改变了过去金融资源过度向大企业集中的局面,有力推动了实体经济的结构转型。从金融回馈实体的角度来看,银行理财等金融产品的发展让广大百姓获得了更高利息,更多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果实。金融改革还改变了金融机构过去坐吃利差,“躺着挣钱”的局面,促进了金融体系内部的竞争。此外,我国金融体系也在改革中更加与国际接轨,增强了我国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当然,过去几年我国金融体系风险有所抬头也是客观事实。这些金融风险主要产生于三方面原因。其一是实体经济增长面临的困局。过去几年,我国经济增速逐步走低,令实体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恶化。相应地,金融体系面临资产质量下降,坏账风险上升的压力。

  其二是较快的金融改革与偏慢的实体经济结构转型之间的矛盾。诸如利率市场化这样的金融改革,本来是寄希望于通过放松对金融价格的管制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但我国实体经济却因为转型相对滞后,至今仍存在大量对利率不敏感的僵尸企业和预算软约束融资主体,从而扭曲了金融资源的配置,催生了一些金融乱象。

  其三是快速发展的金融业态与相对滞后的金融监管格局之间的矛盾。在混业经营的大潮下,我国传统的分业监管格局留下了监管套利的空间。单一监管主体的监管漏洞往往成为金融监管整体的短板,从而产生了全局性的不良影响。

  面对这些金融发展中碰到的问题,不能开金融改革的倒车。实体经济正处在新旧增长动能交替的过程中。此时更需要丰富融资投放方式,以更好适应多样化融资需求。金融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实体改革的欠账,给实体转型施加了倒逼压力。而如果金融发展停滞,也不利于我国应对外部金融冲击。

  事实上,金融改革也没法开倒车。新兴的金融业务已经成为不少实体企业的重要融资来源。贸然叫停容易引发融资难。老百姓也已经从银行理财中尝到了甜头,不太可能再从其手中收走这部分利益。而且,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已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而是我们这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

  所以,尽管过去几年我国金融发展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但瑕不掩瑜。不能以点概面,以个别金融风险事件来否定整体金融改革。我国金融形势是良好的,金融风险是可控的,当前金融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深化金融改革”。未来,各项金融工作都需要在这个前提下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科创金融“两个中心”如何联动    2017年03月07日
  • ·新金融如何助推农业现代化进程    2016年12月16日
  • ·以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    2016年12月15日
  • ·许维鸿:把国防金融用在刀刃上    2016年12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