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垃圾科学分类离我们更近些

2017年03月29日 08:00   来源:红网   徐盛彪

  按照《“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到2020年底,设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50%以上,东部地区达60%以上。可以说,焚烧已被视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3月28日《科技日报》)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社会成本评估报告》显示,焚烧垃圾所产生的社会成本是高昂的,北京生活垃圾从收集、运输、转运、焚烧,到最后的填埋,全过程社会成本高达2253元/吨。另外,垃圾的焚烧、填埋又避免不了对空气、土地和水源地污染。然而,如此不环保、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垃圾处理模式为何还是这么盛行呢?

  因为简单啊。各色各样的垃圾拉到垃圾焚烧厂一股脑地烧掉就好了,不管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有用还是没用,都一并享受“共同待遇”。虽然在某些环节,会有环保工人对垃圾进行简单的分类,但是绝大多数垃圾还是被简单粗暴地处理。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垃圾的产生越来越多且无法避免。所以,对垃圾进行分类,然后再利用是减少垃圾焚烧量的根本之道。

  垃圾分类我们都懂,不管是在电视公益广告上,还是生活中,我们总能发现“垃圾分类这”几个字,街边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肩并肩”垃圾桶好像也是垃圾分类的证明。但是简简单单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之分,又有谁能清楚区别呢?

  仅靠垃圾桶上的提醒,真的可以严格分类吗?如今,多少家庭能做到垃圾分类呢?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却也可想而知。但是,人不能一并而论,大多数人还做不到垃圾分类,并不意味着少数人不可以。当这些少部分人遵循公益广告词来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时候,却没有想到,某些情况是,最后所有垃圾却被倒入了同一辆垃圾车内。不管你有没有垃圾分类,好像结果都是一样的。

  而现有的垃圾分类不仅徒有虚名,还有本质上的错误。公益广告只是一味地简单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却不强调垃圾该如何分类。另外,宽泛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式分类,其实并不合理。很多原本是可回收的垃圾经过混合,却变成了不可回收垃圾,例如衣物和食物残余或粪便混合,就再难回收。

  真正做到垃圾科学分类绝非易事,不然也不会宣传垃圾分类好多年,却没什么动静,而对垃圾简单粗暴地焚烧填埋也非长久之计。国家和政府不仅要建立健全垃圾回收体系,还要将垃圾分类细则宣传到位,尤其是加大对幼儿园和小学生的环保教育力度,从而督促家庭成员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自觉遵守,形成垃圾必须分类的环保氛围。

  贯彻落实垃圾科学分类的发展方针,还需要我们老百姓的积极响应。我们是生活垃圾的生产者,垃圾分类也只能靠我们自己行动起来。另外,国家还可以通过立法来规范行为,周边的日本等国都有值得借鉴的经验。

  实现垃圾科学分类并不能一蹴而就,但将垃圾变废为宝也非遥不可及。垃圾处理所能带来的产业效益,对能源、材料、环境、就业等各方面都有帮助。一个是垃圾焚烧带来的百害无一利,一个是垃圾回收的百利无一害,我们都清楚其中的优劣。而我们的选择,决定我们的未来。

  垃圾科学分类离我们很近,但其实又很遥远。垃圾科学分类离我们很遥远,但也可以很近。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