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创中心需重视培育“引擎”

2017年03月28日 08:07   来源:解放日报   

  ■出现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行业控制力的创新引擎企业,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主要标志。硅谷之所以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是因为那里培育了英特尔、惠普、苹果、谷歌、特斯拉等一大批科技创新龙头企业

  ■培育本土引擎企业,要从播种、育苗开始,要从小微企业抓起,给它们足够的生长空间,给更多的阳光和雨露; 大企业则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以孵育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杜德斌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今年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希望上海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有新作为。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市委书记韩正强调,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大对科技成果应用与产业化的扶持。

  当一个城市或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超越国界波及全球,从而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重要的价值增值功能,并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成为引领全球科技产业与技术范式变革的源头之时,它就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或者被称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那么,科创中心的引擎从何而来?

  孕育新的领头羊

  带动创新集群形成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本质上是多要素组成的区域创新系统。其中人才是最高层次的要素,渗透到其他各个要素之中,是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核心要素;企业、大学(包括科研机构)和政府是城市创新发展的主体要素; 还有一个是支撑区域创新发展的环境要素,包括创新文化、创新资本、创新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等。一般认为,作为创新主体要素之一的企业,是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和发展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

  经验表明,出现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行业控制力的创新引擎企业,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主要标志。硅谷之所以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是因为那里培育了英特尔、惠普、苹果、谷歌、特斯拉等一大批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同样,东京之所以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因为它培育出本田、丰田、三菱、索尼、日立、佳能、富士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

  具体而言,创新引擎企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创新引擎企业是城市创新投入的主体力量。科技创新,首先需要研发资金的投入。谁来投资研发?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企业是研发投入的重要主体,企业研发投入一般都占到各国研发投入的70%以上。而企业的研发投入,又主要来自于大的创新型企业。以硅谷为例,2013年销售额前150名的科技企业,全年研发支出总额超过730亿美元,约占整个美国企业研发支出的1/4。其中,英特尔的研发支出超过106亿美元,差不多为同年上海研发总投入的80%。

  创新引擎企业是城市创新产出的主要贡献者。创新产出包括市场利润、销售收入等经济性产出和专利等科技性产出。就专利而言,2013年英特尔、惠普、谷歌、苹果等四家公司通过《专利合作条约》(简称PCT)途径递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在500项以上,其PCT专利产出占硅谷的30%。

  创新引擎企业是城市创新集群的引领者。成功的企业就像领头羊一样,可以带动更多企业跟进,从而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形成创新企业密集的群落。上世纪50年代起,硅谷经历了数次技术变革,而每一次变革都会孕育新的引擎企业,导致新的创新集群形成。

  上世纪70年代,正是由于英特尔等引领世界信息科技潮流的全球性公司出现,带动硅谷成为全球半导体创新与生产中心。上世纪80年代,以苹果公司为龙头的个人电脑产业取得爆炸式增长,计算机产业由此取代半导体产业成为硅谷的主导创新产业集群。上世纪90年代,雅虎、谷歌等一批网络公司的诞生,使硅谷成为世界互联网产业的集聚地。进入新世纪,推特、脸书等一批移动互联网企业成为新的时代弄潮儿。金融危机以来,硅谷产业再次迎来升级与转型,致力于打造以绿色经济为核心的“绿色之谷”。特斯拉这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锋,正带来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创新产业集群兴起。

  从播种育苗开始

  推动创新龙头成长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雄厚、人才高度集聚、基础设施良好,具有建设科创中心的良好条件。近20年来,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纷纷以上海为中心构筑创新网络,上海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目前,上海集中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总数的1/4和世界500强所设研发机构的1/3。这充分说明,上海具有成为全球顶级科创中心的潜力。

  然而,对照全球典型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甚至与国内的深圳、北京等城市相比,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内生动力,特别是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待增强。目前,深圳有华为、中兴、腾讯,北京有联想、小米,杭州有阿里巴巴等知名创新型企业,上海则尚未形成行业性创新龙头企业。如何培育本土创新引擎企业,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关注的焦点。

  培育本土引擎企业,要从播种、育苗开始,要从小微企业抓起,给它们足够的生长空间,给更多的阳光和雨露; 大企业则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以孵育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第一,实施“本土企业成长助力工程”,加速企业成长壮大。聚焦重点行业、优势产业和“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领域,选择一批本土中小微科技企业,综合运用税收、奖励等多种扶持方式,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本土创新型跨国龙头企业,增强对全球创新活动和产业价值链的主导性、掌控力。

  第二,实施“上海制造重塑工程”,夯实企业成长产业根基。应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支撑,以实体经济为导向,重塑现代工业品牌优势,为创新引擎企业成长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一方面,聚焦产业前沿技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研发服务业等新服务型制造业态。另一方面,加快先进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尽快启动“上海制造”工程,复兴传统优势产业,重现上海制造业的辉煌,让上海的工业产品行销世界、惠及全球。

  第三,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文化,优化企业成长环境。要大力弘扬包容性的创新文化精神,兼顾好“精英创新”和“草根创新”。既重视发挥科学家、企业家等高端精英的作用,也要激发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创新活力; 既瞄准科技制高点,追求创新“高大上”,也要重视民生关注点,推动科技“接地气”。要在创新政策的普惠性和创新环境的包容性两个方面下大力气,更多体现公平、普惠和实用的原则。

  比如,创新人才政策要更多地覆盖整个人才群体,人才计划和政策的立足点要更多转向营造普适性条件。要着力培育和倡导“车库文化”、创客文化等,让创新之树扎根于民间。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