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职不停薪”为创新创业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2017年03月24日 07:48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李长安

  

  下一步还要在激励机制上给予创新创业者更多的“红利”。只有如此,我们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才能更多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也才能分享到更多的成果转化收益

  近日,人社部公布了《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挂职或参与合作可得开发收益、取得成绩可作为职称评审依据、创业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和设立创新岗位并实行弹性工作时间等4项支持政策。这种被网友们形象地概括为“留职不停薪”的做法,为更多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下海创业解除了后顾之忧,增强了他们干大事创大业的信心与劲头。

  事业单位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最为集中的场所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一共有110多万个,事业编制人员达到3150多万人,涉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多个部门。作为知识密集型的单位组织,事业单位也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据统计,目前各类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全国发明专利总量中占据了接近三分之一的份额。

  但是,事业单位专利数量虽多,可实际转化率却一直不高,绝大部分发明专利“养在深闺人未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与科研人员缺乏积极性有莫大的关系。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由于受到体制机制的约束,除了能将自己辛辛苦苦取得的科研成果拿去评职称、提职级外,很少能主动参与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去,也不敢下海与市场接轨。此外,由于科研人员研发的专利大都归高校和科研院所所有,即使科研成果得到转化,成果发明人可能也就得到几千块钱的奖励,这无疑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要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投身到创新创业的新浪潮中,就必须解除捆绑在他们身上的各种枷锁。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就曾出台过鼓励科技人员和机关干部“停薪留职”下海创业的政策,这对推动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停薪留职”的做法并没有彻底解除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考虑到创新创业的巨大风险性,一旦“停薪”,极有可能导致部分人员陷入困顿之中。

  如今,过去的“停薪留职”已经升级为“留职不停薪”,这无疑是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走向市场创新创业的一个巨大进步。当然,下一步还需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创新人事制度管理办法,既要防止“吃空饷”现象的发生,更要在激励机制上给予创新创业者更多的“红利”。只有如此,我们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才能更多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也才能分享到更多的成果转化收益。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