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315,说下消费者权益的“互联网+”

2017年03月15日 09:08   来源:中国网   谢伟锋

  “法治”“安全”“民生”“责任”……这些词汇矩阵,表明每一年“315”的侧重点和主题都在发生着改变,从中管窥的,依然是对消费者权益的落脚。随着今年“315”的临近,消费者权益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就在近日,美团点评数据研究院发布消费警示报告——《315生活服务消费一星评价大数据》,该报告基于美团点评超过6亿消费者的点评数据,对产生的3亿条消费评价进行了分析。大数据揭示近一年消费者更看重品质,消费者对服务与环境要求更高。

  因为根植于互联网的服务属性,美团点评有了积累“原汁原味”消费数据的先天优势。也是基于互联网信息共享的特性,消费者点评数据有了线上线下服务的权威参考。从美团点评大数据中可以预知的是,未来,不管线上、线下,消费者权益的集中点,将持续性地往高品质消费聚拢。这也是旨在提供中高端产品供给侧改革的发展之必然,也是互联网时代带动消费方式丰富化之成果。

  消费者对于权益感知的变化,也越发区域细化。美图点评就有一条有趣的分析显示,对餐厅消费的投诉反映,用户大多可以忍受排队等位,但却不能忍受“龟速”上菜。这种“有性格”的投诉,反映出国民经济提升之后消费水平的水涨船高——生活原本就不是将就,而是讲究。

  而“口味”“卫生”等以往“315”饮食行业投诉的“老面孔”,仿佛高烧已退,消费者对投诉的口径,明显走进了“最后一毫米”,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当然,这也是我们所乐见的。不过,虽然市场在监管高压之下在努力完成自我净化,其进步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地是,其改进的空间依然不小。

  大数据,数据一定是最有发言权的。数据显示,高、中、低三个档位的消费水平差评率分别是3.5%、2.99%、2.7%,呈现出整体消费者消费水平越高,对商家评价越严格的趋势。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财富分配的蛋糕越做越大,品质消费人群规模将持续增加。这些人,正在进入或已是中产阶级,他们所消费的产品不再是仅仅解决眼前需求,而是彰显自身价值和形象定位。尤其是对服务和环境的要求,更是以精准和细节来做打分。而因为知识和阅历的丰富,他们对权益的诉求也越发敏感和直接。这些人的“先知先觉”,把消费者权益的门槛拔高不少。此番语境,可以在315投诉中得到验证。

  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品质消费者,更愿意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权益诉求。这是消费者与“互联网+”的深度拥抱:既是先进工具的拿来就用,也是消费信息的无私分享。后者,也让美团点评搭上大数据的“顺风车”,完成了高质量的315生活服务大数据的“作业”。不过,也要看到,美团所处的网络订餐O2O领域中,消费投诉趋于高发,且又有回归到“食品安全”这个老梗上的趋势。

  去年,今年央视的“3·15”晚会,就曝光了网络订餐平台“饿了么”。食物制作现场“污水横流”,厨师“尝完的菜扔回锅里”,让人对“互联网+”下的食品安全没了安全感。几乎是整整一年后,又有媒体披露网络订餐平台乱象:多店共用同一证照、多家外卖资质造假、无证商家借证上线外卖平台等等。这不啻是对食品安全的警报亮起。

  前文所提到的消费者对于“品质服务”的注重,却在网络订餐领域被部分消解,并回归到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上。但这不是倒退,而是“互联网+服务”出现的阶段性问题。新业态的市场秩序之建立,很大程度需要消费者的感知来作为反馈,以制定条条框框。但不能把这种“怀柔”看成是创新的试错。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分线上与线下,健全完善网络食品经营主体,加强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专项检查评估,都显得迫在眉睫。毕竟,在没有一个更为高级的技术革新出现之前,互联网依然是这个时代行业搭配的最优选择,因此,我们无法将就。

  现在的情况是,互联网一边作为输出产品和服务的平台,一边是产生维权和投诉的工具,两者属性叠加,却不构成冲突。这也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课题,那就是“互联网+”下的权益保护,该如何从虚拟走向现实。“数字化生活”的步伐不减,基于这个领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就要小步慢跑,最好是先入为主,以立法的形式,完成良币驱逐劣币的硬性制定。否则,“互联网+”派生出来的消费者投诉,就可能是“年年岁岁花相似”。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