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闹元宵,这个“闹”是有来头的。《昆新合志》曰:“上元节,鸣金达旦,曰‘闹元宵’。”《清嘉录》写道:“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诸名。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称‘走马锣鼓’。”看来,确实是闹。
老底子上海人闹元宵,“三部曲”不可少,那就是:吃、看、走。
吃,元宵吃的主打不是一桌菜,而是一道点心; 这就是上海人叫做的汤团。“隐隐轻雷度短栏,磨均香稻雪成看。却教纤手争奇巧,果馅翻新斗粉团。”(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上海人过元宵还有个特点,正月十五吃汤团,正月十六吃馄饨; 也有在十五那天,汤团和馄饨统吃的。十五吃汤团图美满团圆,十六吃馄饨叫吃“财亨馄饨”。吃元宵吃馄饨,要圆满,要发财。
元宵节看元宵灯,路人皆指兔子灯,却不知上海最有名气的元宵灯是伞灯。清人毛祥鳞在《墨伞录》记录:“沪邑元宵灯,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或以五色锦笺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
伞灯属文灯,龙灯属武灯。清人张春华写道:“游手环竹箔,作笼状。蒙以绤,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柄旋舞街巷。前导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官清民乐’。又有编篾作一大珠,中笼以烛,为滚灯。尤有恶习滚灯,遇龙灯必械斗,为‘龙抢珠’。”(《沪城岁事衢歌》)文灯武灯游行于街,与两旁住家、店铺悬挂的兰草等植物灯、兔子等动物灯、婴戏等人物灯和八仙等故事灯交相辉映。另外,观灯还伴有智力游戏猜灯谜,上海人叫“猜谜谜(音:每)子”。
自明清起,老城厢中心的城隍庙、豫园一带就是沪上元宵观灯的最闹猛处。当年元宵灯会之盛,在清人王韬的笔下可见一斑:“上元之夕,罗绮成群,管弦如沸,火树银花,异常璀璨,园中茗寮重敞,游人毕集……远近亭台,灯火多于繁星,爆竹之声累累如贯珠不绝,借以争奇角胜。”甚至是“坠翠遗珠浑不觉,踏歌齐上水心亭”。
在老上海,女子在元宵夜要盛装“走三桥”,走起来是呼朋唤友,成群结队。走三桥,祛疾病;目的是为了把百病一走了之,在新年里健健康康。
上海城里走桥最热的是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长生桥和如意桥。那陆家石桥又名学士桥,原名万云桥;有20多级高,由大学士陆深捐建。这三桥因寓意禄、寿、福,而在走桥日里吃香。在郊区,吃香的三桥是浦东有“小上海”之称的周浦的度民、裕民和苏氏桥。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