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法制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正公开征求意见。条例要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采取技术措施,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时间和单日累计时间,禁止未成年人每日0:00至8: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2月6日截止征求。(2月5日《新京报》)
全面保护未成年人正当利益,呵护其健康成长,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而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人们对网络的运用和依赖程度越来越深。与之相伴的是,很多未成年人成了网游控、手机控,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完全应当要求网游提供者采取技术手段,避免未成年人沉湎其中。
众所周知,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好奇心较强,常常迷恋于网络游戏。特别是一些中小学生,对网游和手游的熟练程度甚至超过成年人。但由于其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差,尚难果断地拒绝诱惑,正确对待能给其带来欢乐的网游。其结果是,一些未成年人不仅因沉湎于网游而过度地挥霍父母的钱财,更可能难以自拔,以致误入歧途,引发暴力倾向,损害身心健康,荒废学业。如据媒体报道,2015年6月份,青岛一7岁男孩因玩微信游戏,短短22天花费了33240.5元。
而限制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不仅仅是父母的职责,更是游戏开发者和提供者的责任。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很多父母未必能够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而且过度的干预反而有可能带来负面作用。再加上一些父母过度溺爱小孩,未必会动真格教育管理,尤其是很多未成年人在探究心理驱使下,成了技术控,对网游和手游的操控能力远远胜过其父母,这就导致父母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与此相对,网络游戏的开发者和提供者完全拥有能力和技术手段从根源上限制未成年人过度使用该游戏。这既是对“技术越强,责任越大”原则的具体贯彻,也是对网游企业履行保护未成人合法权益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因此,要求网络游戏提供者充分采取技术措施,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时间和单日累计时间,禁止未成年人在特定时间段使用网络游戏服务相当必要。
具体而言,一是应对网络游戏做扩大解释,既包括电脑网络游戏,也包括手机网络游戏,还包括微信、QQ游戏等,即全面覆盖可能让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的游戏。二是应让技术限制措施成为网络游戏的强制标准,要求限制措施与网络游戏相伴而生,同时面市。三是应同时包含多个技术措施,实现共同发力,如每款游戏均采取实名制注册并仅限本人使用,每隔三十分钟或一个小时采取视频方式验证使用人,防止假冒他人名义或一人使用多个账号的规避手段。当达到累计时间,或者在0时至8时这一禁止时间就关闭游戏通道,限制其登陆并使用。
简而言之,在人人离不开网络的时代,必须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让保护未成年人落到实处,避免网络游戏沦为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洪水猛兽。为其提供一个绿色、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让未成年人成为网络的操控者和受益者,而非受害者。(史洪举)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