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三条线”

2017年01月25日 08:4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起跑线

  变科技创新“跟跑”为“领跑”

  新华社记者鹿永建

  来自科技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预计2016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56.2%,新动能成长速度和作用超过预期。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继续走在世界前列功不可没,更让人们对站在新起跑线上的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科技创新,可谓2016年展示中国综合国力的亮丽名片。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史上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这些“世界第一”的重大科研成果彰显中国科技在某些领域的领跑姿态;“太钢集团终于造出圆珠笔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的消息一出,朋友圈立即被刷屏,为中国制造的突破而振奋;关于“中国目前是否适宜建大型对撞机”,从科学家的专业辩论变成公共话题,显示公众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正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科技创新,从“跟跑”到“并行”“领跑”,是一段艰辛漫长的征程,挑战重重。一个突出表现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加利福尼亚苹果公司设计,中国组装”,这是由印在“苹果”产品背后的一行英文翻译而来。对于怀揣创新型国家梦想的中国来说,这行字值得深思。

  科技创新,时不我待。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来培育发展新动力、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支撑民生改善、保障国家安全。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目前进入国际上所谓的“创新活跃期”,也比任何时候都有条件实现科技创新的飞跃。国民收入稳步增加,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素质持续提升,经济具有持续向好发展的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综合国力将再上新台阶,必将为科技创新的加速突破提供坚实基础。

  努力!变创新“跟跑”为“领跑”,并非可望而不可即。放眼未来,只要我们坚定改革决心,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坚决摒弃短期行为,科技创新必将助推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新华社北京1月24日电

  底线

  织密一张网,筑牢一道墙

  新华社记者李延霞

  中国经济已迈上破旧立新、脱胎换骨的征程,阵痛和风险如影随形。确保2017年这艘经济巨轮从容前行,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织密民生保障网,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

  站在新一年的门口,回望来时之路,2016年可谓一段不平静的历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深层次矛盾和潜在风险点不断显现。以去产能为例,一方面,产能过剩,产品卖不出去,资金就难以回笼;资金流动性变差,还债能力跟不上,就容易造成银行坏账;银行坏账增加,就有可能增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可能面临关闭破产,职工安置就业就成了突出问题,一旦不能妥善处理,就会影响社会稳定。类似这样的“两难”问题还有很多,成为中国经济能否实现稳中求进的严峻考验。

  坚持底线思维,中国经济得以劈波斩浪,平稳前行。一方面,坚持民生兜底。全面建成小康,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基本标志;化解过剩产能,把职工安置当作关键环节;楼市去库存,与棚户区改造相结合……另一方面,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17个部门联手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力整治金融市场中跨市场、跨机构、加杠杆的楼市短期炒作行为;通过构建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发行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等打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全链条”……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我们正是以底线思维定边界,对潜在的风险早做预案,对可能的短板及时补上,中国经济发展才守住了底线,民生保障不断改善,风险挑战应对妥善。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各种不确定因素更多。如财政收支压力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不减面临难题,银行业不良贷款持续攀升,债券市场违约事件增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任务艰巨等。面对这样的形势,如何确保底线显得尤为重要。

  守住底线,才有底气。我们要以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保障民生兜底;要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唯有如此,才能有更大的回旋空间去啃改革发展前进道路上的硬骨头,才能不断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从而万众一心,推动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

  红线

  失去蓝天绿水发展必会失色

  新华社记者高敬

  步入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犹如一幅宏伟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如果没有蓝天白云辉映、绿水青山相依,这幅画卷必然失色。坚守生态红线,走绿色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翻阅2016年生态环境保护的答卷,喜忧参半。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但单独看冬季,进步十分有限,甚至没有进步。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同比增加5.7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减少2.3个百分点,但违规填湖、河流污染现象不绝。建成约15000个土壤风险监控点,但部分地区污染地块类型复杂,特别是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

  环保的学费,不能白交。长期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已让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合拳”持续发力,“史上最严”环保法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密集出台,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已进驻半数省份等。凡此种种,无不传递出鲜明的信号,中国经济发展决不能逾越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红线”。

  生态红线不仅要划在辽阔的国土上,更应刻在人们的脑海里。事实上,无论从微信朋友圈晒蓝天,还是对家居产品中甲醛含量、水果蔬菜中农药残留的热议,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

  然而与群众期待相比,一些党员干部对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依然认识不足。尽管中央督察风暴持续,一年来问责6454人,但仍有不少人认为生态环保是发展的“包袱”,是在为经济增长“踩刹车”。面对雾霾,“等风来”“靠风吹”的消极思想,异地排污中暴露出只管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行为,“我停产就是给别人打工”的言语,甚至个别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用棉纱堵塞空气采样器的举动,令人忧心。

  全面小康,绝不只是物质的丰盈,失去蓝天绿水的发展必然打了折扣。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对发展的约束,以环境保护促进落后产能淘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才能让美丽中国从蓝图变为现实。

  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2017年,相信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偏重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将进一步得到扭转,再加上人们逐步改变非绿色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必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亮色。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