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有个事儿一直压在中国制造业的头上: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但大量的圆珠笔笔头的“球珠”还需要进口。据报道,现在事情有了新变化,一家中国企业已完成笔尖钢制定标准的工作,并生产出中国制造的笔芯,据悉相关产品已完成第六轮测试。这些笔头已有一些公司开始使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澎湃新闻)
“造不出圆珠笔头”,曾一度被视作中国制造的切肤之痛!而时至今日,随着国产圆珠笔头的呼之欲出,这一世纪难题俨然到了迎刃而解的时刻。就这样,关于圆珠笔头的中国叙事,在一番曲折顿挫之后,终于见到了拨云见日的希望。可以预见的是,这一突破,注定会成为中国制造重建身份认同的标志性事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造不出圆珠笔头,早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一块心病。特别是在大众舆论中,这一现象更是被解读为,中国制造缺乏工匠精神以及工艺积淀的典型象征。置之于这样的前情背景下,国产圆珠笔头的诞生所引发的鼓与呼,实在很可以理解……
当然了,评价“中国造出圆珠笔头”,心理暗示、情绪激励是一回事,现实的利益权衡、得失计算则是另一回事。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出发,这一新成果,必然意味着中国制造又有了一项新产品、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赢利领域。可是,从造出产品到产品变现直至形成稳定的收益,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一家市场化的企业来说,“圆珠笔头”的故事显然才刚刚开始。
其实,倘若跳出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情绪鼓动,我们最终还是会发现,“国产圆珠笔头”还是存在着许多有待厘清之处。比如说,诚如许多人所担忧的,花费巨资研发一项高度成熟、利润有限的大众商品,其投入与产出之比是否合理?再比如说,基于精细化的产业分工和广泛的全球贸易交换,我们又是不是确有必要执着于造出圆珠笔头?凡此种种,可谓见仁见智。然而有一点终究是明确的,中国制造历来有着自身的比较优势,不论造不造得出圆珠笔头,都不影响这一基本判断。
现实语境下,国产圆珠笔头的制造成功,其最大的意义,首先在于实现了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以及产业自信的再确认。而除此之外,其整个研发过程所带来的诸多基础技术的突破和积累,也必将转化为其他产品、其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就此而言,造出圆珠笔头,从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至少它代表了一条以重点产品突破带动关键技术进步的产业进化之路。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