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提紧人工智能背后的那根线

2017年01月06日 13:35   来源:人民日报   宫梓铭

  如果古典文学败给机器文学,如果深入思考的本领退化,人类存在的价值究竟为何,谁又是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人?越接近人类命运的路口,越需要提紧技术背后的那根线

  号称人类智慧最后壁垒的围棋,近日被“神秘高手”击破。

  新年伊始,一位注册为“大师”(Master)的神秘用户出现在网络围棋室,悄无声息地收割中日韩的顶级棋手,直至围棋界排名世界第一的柯洁。“棋圣”聂卫平等名宿也被击败。在众说纷纭中,谷歌终于承认,“大师”就是人工智能系统“阿尔法狗(AlphaGo)”。

  自去年“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就呈现出欣喜与恐惧的双向性特征。确实,“阿尔法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又飞速进化了,唯一阻止其连胜的竟然是因网络不稳而导致的自动和棋。这意味着它的智能已经足够强大。但同时,“阿尔法狗”依赖的,仍然是计算机科学家为它设计的多重神经网络。提线木偶的超能力背后,仍然存在一根提线,看起来还掌握在人类的手中。

  人们的恐惧,与其说来自围棋高手的集体败北,不如说更多源于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本身还很陌生。事实上,人与人工智能的合作关系,人工智能帮助人类突破局限、解放生产力的定位,并没有发生变化。柯洁战败后表现出了悲观,但紧接着也认识到,“棋手将会结合计算机,迈进全新的领域,达到全新的境界”。这就像国际象棋之王卡斯帕罗夫被“深蓝”击败后,反而选择应用人工智能培养棋手,一下子打开了新的视野和局面。人工智能终究是人类的创造,重新认识自身的局限与长处,一定能促使我们进步。

  展望未来,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的进步,都值得期待。但要说“突破”,恐怕科学技术的颠覆式创新才真正配得上。未来50年,人类与人工智能会迎来深度融合。按照科学家的大胆设想,神经元芯片可以通过毛细血管进入大脑,让人类拥有“脑机接口”,人脑可以轻易连到云端,快速修复和增强大脑功能,甚至借助神经元让人类做到某种意义上的永生。人类与人工智能将合二为一,创造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智能”。这不仅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还将改变我们对人类、智能乃至宇宙的本质的理解。

  人类无需恐惧“人类智能”的崛起,但应该从现在就开始对未来社会做好设想。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火焰既能帮我们取暖、煮饭,同样也能毁掉我们的房子。突飞猛进的不只有人类的进步,还有一大堆需要调试的问题。如果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终点,生命伦理该如何面对?新型人类的哲学定位和社会影响该怎样判定?应当如何界定生物与非生物?科技借人工智能实现指数级增长,会不会造成人类的大量失业,导致不平等加剧?如果高科技被少数人垄断,“技术鸿沟”是否会更加难以跨越?更进一步想,如果无需劳作就可得到快乐,如果古典文学败给机器文学,如果深入思考的本领退化,人类存在的价值究竟为何,谁又是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人?

  人与工具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训”,使用工具的人,自身也会被工具所绑定。当我们足不出户,只通过电子产品上的敲打来交友,朋友的意义已经悄然变化;当我们遇到问题,首先想到问计于云端,师长的传承也会迅速缩水;当我们幻想通过推特就能执政,甚至把五十年后的国际秩序安排交给算法,“大同世界”会变得难以辨认。越接近人类命运的路口,越需要提紧技术背后的那根线。为获得改造世界的强大能力,如何尽量避免付出更多代价,这是人类需要清醒认识的问题。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挑战    2017年01月06日
  • ·数据洪流驱动人工智能发展    2016年12月08日
  • ·中国是否是“人工智能强国”?    2016年11月03日
  •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抓住机遇    2016年09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