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有实体和虚拟之分,阿里巴巴也不必慌

2017年01月06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价值的虚拟运动才是虚拟经济的实质,炒作互联网概念谋利属于虚拟经济,而利用互联网服务于生产生活则是实体经济。认清这一点,即便经济有实体和虚拟之分,阿里巴巴也不必慌。

  阿里巴巴集团昨日披露了2016年度纳税情况等七项数据,并提出“新实体经济”的说法。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昨日表示:“经济没有实体和虚拟之分,但一定有新旧之别。新实体经济正在迅速崛起和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例证。可以说,中国人已经生活在新实体经济之中。”(1月4日《深圳商报》)

  什么是虚拟经济,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和金融活动相关,表现为金融投资工具的价值运动。而有的学者则认为,除了这些,虚拟经济还要包括利用网络虚拟空间从事的经济活动。正是后者的观点,让互联网企业披上了“虚拟经济”的外衣。

  比较流行的一个观点认为,实体经济不振的重要原因是受虚拟经济挤压,虚拟经济也因此成了实体经济从业者的“眼中钉”。互联网企业,尤其是阿里巴巴集团这样发展较好的大型互联网企业,不免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阿里巴巴集团之所以一再强调经济没有实体和虚拟之分,不过是急于撇清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却没有勇气说出自己属于实体经济,并且提出“新实体经济”概念,把自己列入其中。事实上,阿里多虑了!把互联网企业列入“虚拟经济”只是一部分人的看法,并不代表所有人。

  利用网络虚拟空间从事的经济活动,未必就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不是因空间的虚拟而产生,而是从价值虚拟演化而来。价值的虚拟运动才是虚拟经济的实质。如金融投资工具的价值运动、房价的运动、艺术品价格的运动、古董价格的变动,等等,这些由投机活动产生的价值运动都属于虚拟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炒作互联网概念谋利属于虚拟经济,而利用互联网服务于生产生活则是实体经济。

  从本质上说,阿里巴巴集团属于商品流通行业,类似于传统的大型购物中心或批发市场。不同之处在于它利用的是虚拟空间而非现实空间。虚拟空间突破了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交易者参与其中,创造了更多的交易机会。尽管存在“刷单”和假货,阿里巴巴集团的存在也确实为商品流通和提振消费做出了贡献。

  事实上,不止阿里巴巴集团,除了一部分利用网络从事投机炒作的互联网企业可以划入虚拟经济外,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在为生产生活服务。无论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都在积极拥抱互联网,利用互联网降低生产、交易成本,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很多互联网企业也在不断发掘生产生活中的新需求,提供相应服务,这本身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表现。

  诚然,无限夸大互联网的作用,狂热炒作互联网概念的确有问题,但积极利用互联网服务于生产、流通和消费,也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认清这一点,阿里巴巴也就不必急于撇清和“虚拟经济”的关系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的进步也不可逆转。互联网拓宽了虚拟经济抑或是服务于实体,关键还在于人怎么去运用它。(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新实体经济:虚实结合而非你死我活

     日均纳税1亿,何必再排斥马云们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