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会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12月20日人民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已经下降到9%左右,但它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当前同样面临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需要使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粮食进口规模不断走高,而国内托市收储的粮食库存也恒持高位,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如大豆的产量不断降低,玉米的产量急剧增长,但增产的未必是需要的,减产的恰恰是需求必须满足的。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难题,问题都出在结构方面。只有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有效性,才能推动我国农业提质增效,从根本上破解农业发展瓶颈。我国无论是农产品供给侧结构还是农产品加工制成品供给侧结构,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优化的状态。一方面有效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刺激着消费者和加工企业去进口,另一方面不合理的供给结构给资源环境带来很大压力,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笔者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意味着解决农产品市场出清,但必须不以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为前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是一道简单的种养选择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过几轮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农民销售农产品困难的情形,过去每出现这种状况,在措施上就要求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其结果往往导致农民破坏农业生产能力,如纷纷砍果树、杀母猪这类简单做法,不仅没把结构调优,最终反而导致新一轮的农产品供求关系过度偏紧和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当前各地出现的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动力。随着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全国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已经超过了30%,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层出不穷,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在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的前提下,重点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是结构调整稳中求进的实现途径。加快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能,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支撑。在促进融合发展的前提下,优化产业结构,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稳稳落地。(南方网张全林)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