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被做成“表情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近日,一组由陕西省府谷县交警大队推出的“表情包”,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街道、马路上,一张张违章者的脸被放大,形似大头贴。而在这些照片下方,还附有对违章行为的点评。在接受采访时,表情包的制作者,府谷县交警大队协警陈某表示,制作起因是执勤所见,其目的是为了交通安全教育,并非曝光。并称,如果居民交通安全意识仍然没有提高,自己将持续创作。(12月11日 《新京报》)
在社会公共治理难度愈来愈大的当下,有关部门为了加大震慑力,不得不采取了一些类似“惩罚”性质的曝光措施。由于中国人历来看重面子,被曝光之后多多少少显得有点尴尬,这种心理客观上使得这种“震慑”发挥了些作用,但这样的方式并不值得鼓励。这是因为,此举有可能造成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
类似的曝光式整治措施最早出现在旅游市场,今年5月,国家旅游局公布实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办法,旅游者有严重不文明行为或者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旅游经营者应当记录相关信息,报旅游主管部门、景区主管部门;必要时可以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通报。而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中,大闹亚航、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红军雕塑照相三起不文明事件的四个当事人又赫赫在列,“光荣上榜”。
同样地,由于社交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出现了相应改变,从起初的文字信息到表情、表情包,在微信等聊天平台已经逐步演变为日益多元化的“表情包”文化。很大程度上来说,“表情包”内容上充满了戏谑性、形式上充满了夸张性、传播效应上呈现普及性,这种表现方式贴近于现实中的人之中,很难说是对个体起码的尊重,也缺乏必要的严肃性。
其实,警方加强安全教育、整治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不文明行为本来就是职业内容,但类似“制作表情包”的方式并不值得鼓励,虽然看起来标新立异,也引起围观产生轰动效应,但是这种剑走偏锋的做法会让人觉得是“不务正业”,甚至是对公民人身权益的侵犯。
对于那些违规出行,缺乏安全意识甚至造成重大安全隐患的民众来说,加强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他们有过错也绝不意味着他们的个人信息就可以遭到曝光,流行成表情包成为斗图的资本。特别是他们的肖像权、人格权等等,更是需要严格保护的。这是起码的现实社会共识。
虽然目前警方表示,在“制作表情包”时已经经过了图像处理。但这就又出现一个问题:震慑力不足很难说此举有效果,而同时也耽误了其他安全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换言之,这种意义不大的方式并不能根治交通乱象,结果很可能就是乱穿马路的依旧我行我素,交警忙活着拍照做表情包,而其他人则在各种平台以此斗图,白忙活一场,意义又何在呢? 因此说,这种这游走于法规边缘的行为,还是治标不治本。在安全观念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达到目的又避免侵害当事人隐私,更是应该关注的重点。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