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堵住新规漏洞方能遏止新骗局

2016年12月06日 09:17   来源:南方日报   扶 青

  进入12月,一则银行新规生效了:向他人转账24小时后到账,24小时内可撤销。但很多人旋即反映称,转账撤销虽然对于遏止诈骗有效,也随之产生了一些新骗局。

  新骗局是怎么回事?举例来讲,A跟B说,“我需要现金,你给我100元,我用ATM转给你100元”。A为了证明ATM转账有效,可以让B旁观操作或者截图旁证,而B如果给了A现金,A却可以去申请退款。这个推演场景,可以应用到大量的虚拟交易中,因为很多人会把转账截图误认为是实际到账。

  这个骗局并不高明,却具有可行性。有人要问了,真有那么简单?我们不如从规定查起,“24小时内可撤销”的规定,来自银发〔2016〕261号文件,这是一份题为“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起。其中在第二大条“加强转账管理”,明确“在发卡行受理后24小时内,个人可以向发卡行申请撤销转账”。

  规定是实实在在的规定。在预设中,它可以对打击电信诈骗释放出相当威力,这取决于“24小时后到账”的运作前提。如果A因被诈骗给B打款,24小时内他想清楚了,当然可以选择拿回这笔钱。但是拿回的方式是不是“撤销”,可以说有疑问。其实,银行能对证的信息,是通过和A进行时间、金额询问对比,来确定申请人就是打款人,仅此而已。至于申请人的撤销有没有正当性,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别以为“打款人可撤销打款”天然正当。在以往,传统银行交易和第三方交易都没有赋予打款人“撤销”权利,是因为干扰信息太多、难以判定真伪。正如文章开篇所举例,一旦豁开了转账撤销的口子,相当于容忍人们随意反悔,将有可能彻底打乱交易流程。在过去,因为无法确定人们的撤销诉求是否正当,常用的手段即为“申诉”,申诉有申诉的好处,它相当于将钱款“冻结”,经过观察论证作出最后结论,决定是否返款给打款人。

  “转账撤销”之所以出了漏洞,正在于它忽略了这样一个动态阶段,而过于轻信申请人的一面之词。再推究,根源在于它将重点放于电信诈骗,而忽略了一般应用情景。实际上,电信诈骗这种情景和一般应用情景很难区分,还是以新规为例,至少存在这几种纰漏:1)转账撤销适用于所有ATM交易;2)转账撤销适用于所有ATM交易发生金额;3)转账撤销可以通过柜台申请较容易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安能辨他是诈骗?又怎能认清正当与否?

  因此,可以采取的方式是申请冻结。由银行来核定是不是电信诈骗,是就可以退款,不是就不能退款。但这样做的问题,相当于把核定成本转嫁给了银行,银行有没有动力做这件事,有多大的实操性,也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这都要新规给出回应。具体到大众来说,应该提高防范意识、有效甄别判断。那些容易上当受骗的人,显然既有对新政完全不熟悉的群体,也有个体防范意识比较差的群体。但其实,只要抓住一个重要前提,就能有效应对此类新骗局,这个前提信息是明确的——转账不等于真实到账,千万不要轻信转账截图的有效性!但是要让所有人一下都接受这个信息,恐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