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老掉牙”骗局为何也能蒙住老人?

2016年10月19日 11:14   来源:东方网   蒋萌

  有媒体揭露“解冻数以兆亿元的民族海外资产”骗局:曾做过传销的操盘者转战微信群,对一些老人洗脑,许诺只需交点“小钱”,今后即能获得每人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善款补助。骗子还以“国务院办公厅”、“民族资产最高管理委员会”的名义印发各种假文件与任命状。有家属费尽苦心解救受骗老人,一些老人却执迷不悟。

  其实,“解冻民族资产”、“寻找国家宝藏”这类骗局多年前就有,如今骗子只是将行骗舞台转移到微信群上,实质是换汤不换药。在一些年纪较轻者纳闷“老掉牙”的骗局为何还有老人上当时,不妨想想“美少妇重金求子”等把戏同样有幼稚男上钩。简言之,世界那么大,总有人处于信息闭塞的角落,贪婪、侥幸、孤独等又是人性的共同弱点,一旦骗术契合了某种人性弱点中的渴求,当事人就可能入瓮,这也是骗子常常“广撒网”寻找猎物的原因。

  群体性被骗还存在“羊群效应”,也就是别人参与了,自己也想试试,受骗者越来越多,彼此给予“信心”支持,“大家都信以为真,还能有假”?三人尚且成虎,骗子施以强烈心理暗示,加上被骗者自我催眠,众人合力之下,瞎编邪乎之事反而变得有鼻子有眼。

  与传销类似,随着投入越来越大,一些受骗者不敢面对、更不愿意承认真相,不仅谁说这是骗局就跟谁急,不惜与至亲断绝关系,还积极拉其他人入伙,“共谋大业”。一些人“先被骗再骗人”,既有执迷不悟的因素,又有发展下线、自己捞本的人性丑陋。这应了那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令试图解救受骗亲人的受害者家属心力交瘁。

  反诈骗也好,反洗脑也罢,公安机关、新闻媒体要不断向社会揭露各类骗术,让更多人对骗局具有辨识力与免疫力。为应对行骗手段不断翻新,当从技术层面治理诈骗电话、蒙人短信、坑爹微信群,公安机关应与电信公司、社交软件运营商协作,封杀种种骗人渠道,顺藤摸瓜抓获犯罪嫌疑人。还要关注人们的心理弱点,努力对症下药,避免头疼医头。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让年轻人做“万一”馅饼砸中自己的白日梦。积极组织社区活动,鼓励子女多回家与老人交流,才能减少老人因孤独寂寞、脱离社会掉入温柔陷阱与蛊惑之坑。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黑暗料理”太猖獗    2016年06月08日
  • ·微商骗局频现呼唤法治纠偏    2015年08月05日
  • ·被私了的780万就是个骗局    2015年06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