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微商骗局频现呼唤法治纠偏

2015年08月05日 07:24   来源:法制日报   张智全

  近日,刘女士加入一家微商做代理时遇到骗子,交了1000元代理费后就被“拉黑”,再也联系不到对方。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的微商骗局层出不穷,形式多样,还有顾客欺骗微商店主的情形(8月4日《京华时报》)。

  微商骗局频发,显然还是监管出了问题。我国目前既没有制定能够有效约束微商经营活动的电子商务法,又无明确的监管部门,导致微商监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消费者或店主上当受骗后,往往投诉无门。同时,微商经营以微信软件为载体,而微信是一个社交软件,微商的经营活动范围大多局限在微信的朋友圈内,参与微商经营的消费者或店主多是相互认识的熟人,对诈骗行为的警惕意识不高,给一些骗子利用熟人或朋友进行诈骗打开方便之门。

  此外,微商交易账款支付方式存在的漏洞,也是骗子屡屡得逞的重要原因。与淘宝等具有第三方支付平台或第三方监管平台的网购渠道不同,微商很多情况下都是通过微信直接转账付款,货款往往在收货之前就进入了卖家的口袋。很多骗子就是利用这一点,一旦收到钱立马切断联系。由于没有第三方监管平台,微商或者顾客一旦受骗,因缺乏相关证据,难以通过正常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显然,遏制微商骗局频现的顽症,仅靠消费者或店主提高警惕于事无补,还必须在依法治理方面下足功夫。法治作为最权威的治理方式,是规范微商经营管理、遏制骗局频现的有力武器。众所周知,微商因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而兴起,其监管不同于传统商贸业态,涉及工商、食药监、物价以及微信平台等众多领域,点多面广线长,相关领域法治完善程度参差不齐,更需要对其进行纠偏。只有让其在规范有序的法治轨道上运行,才能实现微商市场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否则,很容易为欺诈等不法行为打开方便之门,不利于微商市场的健康发展。

  今年7月初,商务部针对微商监管处于真空地带的现状,公布了《无店铺零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该办法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突出规定了微商经营者应提交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授权经营证明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证照信息等;经营者为自然人的,要提供居民身份证、联系电话、经营场所(住所)等。由此不难看出,拟出台这些规定,其目的是将微商经营行为纳入法治轨道,对其依法监管,确保其依法经营,以便进一步根治微商骗局频现的顽症。在现阶段不可能立即制定上位法的背景下,尽快让相关法规出台,也就成了根治微商骗局频现的现实抉择。

  目前,我国微商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全国微商从业者已从1000万激增到2000万人,平均每天诞生3万到6万个微商。规范微商经营管理,遏制骗局频现愈发重要和紧迫。故此,负有微商监管职责的相关责任部门,更应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微商经营管理,每走一步都要审视一下相关法律法规是否还有需要完善之处,每遇到一个问题都要想着运用法治方式解决,用法治检验监管效果,用执法提升监管质量,对于偏离法治轨道的微商经营行为及时依照法律法规纠偏,从而让法治成为根治微商骗局频现、确保其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

  当然,治理微商骗局频现之痼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发力。当前,国家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号角已经吹响,未来微商的发展势头将更加迅猛,依法监管的责任更加重大。相关责任部门必须凝聚法治力量,夯实法治基础,固化依法监管的成果和经验,让坚不可摧的法治基石成为根治微商骗局频现的良方妙药,从而护佑微商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