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靠什么让互联网造福人类

2016年12月05日 09:33   来源:人民日报   余建斌

  ■创新,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基因之一,也是不断驱动互联网蓬勃发展、不断融入普通人生活的力量源泉,更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回答好“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的关键支撑

  前不久,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江南水乡乌镇举行。中外互联网人士齐聚这个年度全球互联网盛会,就“创新驱动 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深度探讨,集思广益,让合作的共识直抵科技创新的“初心”——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

  在大会上首次发布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如“百度大脑”人工智能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阿里巴巴“飞天开放平台”高可用电子商务交易处理平台、IBM的沃森类脑计算机,以及微软Hololens混合现实全息眼镜等,这些中国互联网发展成就和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新技术,既是互联网自身发展的成果,也同时体现着创新驱动改变生活的力量。

  毫无疑问,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的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水平,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网络安全问题频发,网络欺诈、隐私泄露防不胜防,各种虚假、误导信息依然层出不穷。全球仍有许多人被困于信息的不毛之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被不断拉大的信息鸿沟所阻碍。互联网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也正是人们达成共识,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原因所在。

  创新,始终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基因之一,也是不断驱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不断融入普通人生活的力量源泉,更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回答好“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的关键支撑。全球范围内,互联网科技巨头的举动常常是新技术发展、跨界融合的风向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或由互联网发展中诞生,或由互联网促成新的一轮发展浪潮。

  当前中国正处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是全球互联网发展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目前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宽带中国”战略等,都将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过去一年,下一代网络技术IPv6全球增长翻番,有力支持着未来基础设施的发展。可以说,正是创新的力量使得互联网成为科技造福人类、让生活更美好的最典型代表之一。

  在这次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时,习近平主席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以人类共同福祉为根本,坚持网络主权理念,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目标。”无论是建设网络强国,还是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创新的力量将不断驱动互联网造福人类,让人类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迎接“互联网下半场”    2016年12月01日
  • ·互联网的“快”与“慢”    2016年11月30日
  • ·厚植互联网发展的法治土壤    2016年11月25日
  • ·重新认识互联网    2016年11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