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弥补医保卡盗刷漏洞刻不容缓

2016年12月05日 08:02   来源:中国青年网   斯涵涵

  顾客到药房买药,用医保卡刷卡结账。药房收银员故意不开打印小票的机器,造成刷卡不成功的假象,使得顾客再次刷卡付款。盗刷顾客医保卡后,夏某从药店收银的现金中取走与盗刷金额相等的现金,居然行骗得手百余次,金额多达6000多元。近日,这名女收银员被江北区法院以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宣告缓刑1年,并处罚金1万元。(12月2日重庆法制报)

  盗刷6000多元,缓刑1年,并处罚金1万元,如此小案子在动辄上亿大案的社会环境中毫不引人注意,实际上,医保卡盗刷案不容小觑。

  首先是盗刷案的频繁。“没刷起,再刷一次”,这名女收银员没有技术含量的盗窃行为,却在不到一个月时间,盗刷顾客医保卡100余次,获利共计6000余元。倘若不是一个细心的太婆坚持记账偶然发现,恐怕很多人都会蒙在鼓里,这名女收银员所盗刷的金额就远不止于此了。

  其次是盗刷案的普遍,从网友们的反应来看,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其实近年来,各地都有盗刷医保卡的现象,比如武汉就有几次太婆钱被刷光被家属发现上药店讨说法的新闻,中老年人是药店的主要顾客,药房工作人员利用其精力不济的弱点及医保工作流程的纰漏,屡屡得手。只是因为金额不大,又不好查验,发现后又常常以故障、失误来搪塞,使得盗刷医保卡成为一些人和药店致富的旁门左道。

  医保卡盗刷案暴露医保程序的明显漏洞,众所周知,刷医保卡,既不像银行卡那样在刷卡机上有明确金额显示,也没有短信等其他方法告知顾客是否成功,所以“没刷起,再刷一次”就能轻而易举地成功,而前几年大批的医保卡查询机全部停止,查询需借助网络和银行,让民众尤其是中老年人对自己的消费情况无法方便快捷地查询,公众的知情权受到严重阻碍。此外,药店刷卡之后,医保中心审查不严,不能确保刷卡金全部入账,才使得一些人和单位一再伸出黑手。

  医保卡金额不多,却积存着人们的救命钱,体现医疗保障的政策关怀,特别是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深化医疗改革的进程中,医保卡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案子隐藏大风险。升级医保卡的“软硬件”管理,强化监督,提升效率、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亡羊补牢,已经刻不容缓。(斯涵涵)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