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近日刷爆微信朋友圈。文章显示,深圳5岁女孩罗一笑患上白血病,父亲罗尔在微信公号记录女儿治疗过程,并开通打赏功能筹集费用。但事件在11月30日很快“反转”,有网友指出,罗尔有三套房产,罗一笑治病报销比例超过70%,并利用公众号营销募捐,幕后还有深圳一家营销公司助力。目前,相关部门已介入。(11月30日《新京报》)
事件还在发酵,众声喧哗下,几近失控。本来一件普通的个人向社会求助事件,经由某P2P公司公司的营销操作,演变成了一场山呼海啸般的网络风暴,即使初心未改,也已面目全非。最终的结果或许很残酷:所有被事件挟裹的人以及社会爱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罗尔确有三套房产,其中两套在东莞,还未办证;罗一笑仍在ICU病房,治病报销比例确实超过70%;捐款数足够支付医疗费,目前已关闭了捐助渠道。对于剩余善款如何使用的问题,参与此事的公司称,将成立白血病公益基金,传递爱心;罗尔则表示,若有人觉得被骗,会退钱。据称,一切会在监督下进行。
事实证明,网友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罗尔在向社会求助时不仅使用了暧昧的营销策略,还隐瞒了部分事实。每个人都有向社会求助的权利,相关法律法规并不禁止,但有个前提:求助时,一定要把完整的事实告诉社会,包括病情、家境、所需费用等,并及时公布善款信息。假如使用营销策略,更应坦诚相告,捐助者有权知道真相和细节。
社会从不缺爱心,但爱心是有“洁癖”的,即对真相的“洁癖”,善一定要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真”,不仅仅是真实无诈,还包括无隐瞒。既然向社会求助,就须让渡部分隐私权,尽可能公开相关信息,以避免“诈捐”“营销”之类的嫌疑。公众的“洁癖”体现了对正义的坚守,也是付出代价后换来的教训,即使矫枉过正也情有可原,因为现实中不乏诈捐、骗捐的案例。
说到底,罗一笑事件刷爆朋友圈的背后,是社会对善款监督的深深焦虑。新《慈善法》不禁止个人求助,但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没有人能保证善款正当、合理利用,甚至难以排除诈和骗,引入第三方监督的设想也没有多大的操作性,这就是今天我们面临的困境。
拿什么纾解善款监督的焦虑?更多的还是要靠求助者自律。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尊重捐款者意愿等,是公益慈善的根本原则,也应是个人求助的基本规则。否则,一旦有扯不清的问题,比如罗尔的隐瞒部分事实和这种“营销式捐款”,难免会放大公众的焦虑,引发质疑浪潮。到这时,不管做多大的努力,都难以缝合对彼此造成的伤痕。
孩子最无辜,所有参与和围观事件的成人们,先“站住”,反思吧。(陈广江)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