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团购房烂的不是商品房的尾

2016年11月23日 08:47   来源:中国网   谭浩俊

  日前,《新京报》报道了一则“湖北宜昌政府低价团购房最后烂尾”的新闻,其实,翻开媒体,出现过政府团购房烂尾的何止宜昌一地,山西太原、山东济宁、内蒙古包头、黑龙江哈尔滨、江西南昌等地都曾爆出过类似新闻。

  看到这样的新闻,首先让人感到的不是烂尾,而是团购。因为,现实生活中,烂尾楼可是随处可见。特别在那些大拆大建力度很大的城市,烂尾就更是见怪不怪,不烂尾才让人感到奇怪了。但是,团购房烂尾,就有点让人难以理解、难以接受了。因为,在我们眼里,团购都是“关系房”、“权力房”,怎么也会出现烂尾呢?

  殊不知,团购房出现烂尾现象,比起一般商品房出现烂尾,更值得思考。这些被打上“团购”商标的商品房,与其说是开发商做事不地道、不讲信用,不如说是政府不地道、政府不讲信用,团购房烂的也不是商品房的尾,而是政府的尾。

  我们并不否认,在高房价下,所有的工薪者,都是受害者,都值得同情。但是,因为有权,就可以迫使开发商做出让利,从而让权力一族享受团购带来的住房福利,显然是人为制造社会不公、制造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行为,是应当坚决禁止的。

  事实上,房价出现持续上涨、疯狂上涨的现象,说到底,就是政府推动“土地财政”造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不去想方设法地控制房价上涨,使房价不要再出现持续上涨的现象,反而利用压价团购的方式,为少部分人谋利益,显然是错上加错。殊不知,房价上涨受害的不只有公务员和有权的人,而是所有依靠劳动挣钱的人,特别是普通工薪阶层。

  必须注意的一种现象是,从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待房价的态度来看,一方面,利用所谓的调控,给百姓做出政府重视房价的假象,实质根本没有对房价产生任何影响;一方面,则继续利用各种机会,大搞“土地财政”,推动地价和房价的上涨,继而出现越调控房价越高的现象。这样的调控,难得一次,还能接受,总这样调控,百姓就无法容忍、无法接受了。而且,还要用团购房的方式,给权力者谋福利,让福利分房死灰复燃,还怎么取信于民。

  更重要的,资本是逐利的,开发商也是眼里只有钱。给团购房让出的利益,不可能是白送的。也就是说,开发商让出这些利益,可能是为了得到更多利益。那么,这些购买了团购房的地方,真的会让开发商白白让利吗?显然不会,相关的利益输送,极有可能通过团购房这一借口,源源不断地流进开发商的口袋。如此,团购商品房,就有可能成为腐败的新的暗道、新的通道。开发商敢于在团购房问题上烂尾,原因就在于,政府和开发商已经成为同一利益链上的一环。

  退一步讲,如果政府真的考虑百姓的住房问题,采用团购房的方式,也应当将所团购的房屋用于保障房,要么以较低价格卖给中低收入者,要么政府用作给低收入人群的租赁用房,而决不能当作公务人员的福利分房主。公务人员者中的中低收入人群,可以根据收入情况,与其他中低收入者共同参与保障房分配,而决不是作为特权人群对待。

  我们说,公权力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更不是为理应更多为人民服务的人群服务。一旦公权力的服务边界错位了,服务的目标和对象出现了问题,公权力也就不可避免地沦落为少数人牟取利益的工具。团购房本身并没有问题,关键要看,为谁团购。如果团购的是保障房,是中低收入人群的福利房,就应当支持。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公平处理、公平分配、公平安排、公平销售的问题了。

  所以,对一些地方出现的专为公务人员设立的团购房行为,必须坚决杜绝,不仅如此,对已经成交的团购房,也要组织调查,看相关部门在进行团购过程中以及团购行为发生以后的时间里,有没有给开发商特殊关照、特殊利益输送。一旦发现,必须依法处理,并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团购房可以烂尾,但政府的行为不能烂尾。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给购房者发补贴弊多利少    2016年08月08日
  • ·增加权利感是鼓励农民购房前提    2015年12月11日
  • ·低价购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15年02月26日
  • ·“众筹购房”将有更广阔的未来    2014年11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