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形式主义扶贫的顽疾非治不可

2016年11月22日 08:27   来源:南方日报   子 长

  今年以来,从中央纪委到各地纪委加大了对扶贫领域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相当一批“无中生有、虚报套取”“以权谋私、坐地生财”“张‘冠’李戴、优亲厚友”“雁过拔毛、顺手牵羊”等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典型问题得到曝光和治理。不过,同样不容忽视的,还有一些“走过场”“人到心不在”的形式主义扶贫。比如近日媒体曝光的“拍照扶贫”,虽不至损害人民群众的直接经济利益,但同样伤了人心。

  报道称,这起“拍照扶贫”的事件发生在武汉,事情经过倒也简单:“在黄陂区蔡店街赵店村朱邵煜夫妇心目中,精准扶贫给他们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照了一次相”。扶贫慰问走过场,这样的情形我们并不陌生,最常见的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平时不出现,只到逢年过节才想起慰问贫困户,甚至前脚慰问后脚有人把慰问金和物品收回,将所谓“送温暖”变成了“秀温暖”。再比如驻村干部制度,这种近年逐渐推广的“点对点”扶贫方式可谓够“精准”了,然而如报道所提到的,有些干部把“驻村”变成了“走读”“挂名”,长达10个月都不露面,那么无论如何“精准识别”,这样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扶贫恐怕都难见成效。类似的还有“口号扶贫”“展板扶贫”,喊几句口号、立几条标语,握握手、拍拍照、寒暄几句,看似重视,实则走形式。

  如果说前面这些扶贫的形式主义发生在“输血”环节的话,那么“造血”方面也时常出现。比如“跟风扶贫”,不是号召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经济收入么?那就一纸通知下去,什么产业“火”就上马发展什么产业,什么农产品“吃香”就号召农户种植什么,“一刀切”“一窝蜂”,丝毫不考虑地域特点、地方实际,似乎产业园建起来了、试验田圈起来了,贫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比如“数字扶贫”,不是要求实现多少户脱贫或是提高多少经济收入么?那就千方百计在数字上做文章,把全村的牛羊集中到一起“充数”,或是把一个产值几万元的项目硬是夸大成几十上百万元,看起来“红红火火”,完成了层层下达的“扶贫任务”,实际上只是原地踏步,搞的是“假脱贫”“数字脱贫”。

  无论是“一放了之,不管不问不落实”“公示公告走形式”,还是“产业规划脱离当地实际”“包办代替,盲目上项目”,归根结底,形式主义扶贫都是没把解决贫苦户的真实需求放在首位。一方面,这是部分领导干部作风不够扎实、政绩观没有摆正的直接反映,需要我们大力加强党政、政风建设,引导广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进一步转变作风,切断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另一方面,这提醒我们要在完善管理和监督体系上下功夫,让群众的意见和声音能够及时纳入和体现在对相关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之中,特别是在调研和督查过程中,要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方式,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了解情况,倾听贫困群众的意见想法和呼声,真正深入实际、解剖麻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就在上月底,国务院扶贫办下发《关于解决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等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在工作推进中,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求把解决这些问题贯穿于脱贫攻坚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要按照中央要求,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莫把扶贫当秀场    2016年11月21日
  • ·干部不担事 扶贫成儿戏    2016年11月1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