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奏响中拉合作新的时代乐章

2016年11月18日 13:34   来源:求是网     自清

  11月17日至23日,习近平主席将于对厄瓜多尔、秘鲁、智利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主席第三次访问拉美。近年来,中拉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在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上的相互支持。习近平主席同拉美领导人共同努力,擘画中拉关系长远发展蓝图,为双方整体合作提供了指引,使中拉关系保持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

  习近平主席前往访问的三国都是在地区内具有重要代表性的国家,与我国传统友好深厚,合作基础良好。厄瓜多尔是习近平主席此次拉美之行的首站,也是中厄建交以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厄。自2015年1月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厄双边关系加速发展,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中国已成为厄瓜多尔第三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之一;秘鲁是环太平洋重要新兴经济体,近年来,中秘关系特别是务实合作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秘鲁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能矿领域投资来源国;智利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南美国家,也是中国在拉美和亚太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伙伴,中国连续多年保持智利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智利是中国在拉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作为中国在拉美地区主要经贸合作伙伴,近年来,中国与厄瓜多尔、秘鲁、智利三国双边经贸合作长足发展。习近平主席此访期间,双方将本着互信、互利、互鉴原则,重点探讨优化完善双边自贸安排、开展电子商务、产能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有望继续在多方面取得成果,并签署相关合作文件。相信这次,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不仅将巩固我国同往访三国传统友好关系,全面提升双方政治互信和务实合作水平,而且将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持续深入发展,为包括中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携手共迎挑战。

  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巴西国会强调,“中国梦和拉美梦息息相通。中拉双方要勇于追梦、共同圆梦。”到2016年底,中国已同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墨西哥、智利、哥斯达黎加、秘鲁、厄瓜多尔、乌拉圭等九个拉美国家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基本涵盖了拉美主要国家。中拉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决定了双方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当前,拉美各国都期望实现经济发展多元化,加快工业化,中国则在深化经济结构改革,有大量优质产能和装备需要走出去,基于这样的合作前提,中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发展战略对接,契合度高,合作潜力大。

  “逆境,是倾覆弱者生活之舟的波涛;它又是锤炼强者钢铁意志的熔炉。”20世纪80年代,深陷债务危机的拉美各国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开出的“药方”——“华盛顿共识”,期待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帮助国家走出滞胀。但历史证明,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我们应该继续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自身国情、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而不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这才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

  中国同拉美国家开展合作,始终着眼于共同发展,各自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以实现“1+1>2”的效果为目标。“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正是基于这样共通的发展理念,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向前推进,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逐步形成,“1+3+6”框架将双方务实合作引入快车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在发展同拉美国家关系的进程中,始终充分展示了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和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中拉互利共赢合作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中拉命运共同体根基更加牢固。

  中拉关系的发展,既有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有人文交流的“软助力”,有了这个“一体两翼”的双向支撑,中拉命运共同体将携手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繁荣,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必将让中拉务实合作不断激发新活力,推动中拉互利合作深入发展,继续深化双边关系所达成的一系列共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如今,中拉人民跨越浩瀚大洋,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赢得了双方人民的真挚友谊。随着“中拉时间”的开启,中拉友好与合作前景势必将更加璀璨,中拉整体合作的航船也一定会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迈向深化的中拉合作    2016年11月15日
  • ·自贸区经验推广需因地制宜    2016年11月15日
  • ·里加会晤加力“16+1合作”    2016年11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