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化解“航展堵”更具借鉴意义

2016年11月09日 11:36   来源:东方网   朱永华

  6日,为期6天的第十一届航展终于在珠海谢幕。当展馆里的各类“宝贝”让观众大开眼界并为之振奋时,更有顺畅的交通秩序让参展商和观众赞不绝口。就连珠海市区的观众也惊呼:平时高峰期堵得一塌糊涂的珠海,航展期间居然不拥堵,从市区到展区,只用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真是奇迹呀!(据11月8日《珠江晚报》)。

  对于一座在平日出行高峰期某些路段都堵成“一锅粥”的城市,在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展期间,面对八方来客和如织的人潮,交通反而比平日里变得更加顺畅。是珠海采取了何种畅通交通的“神器”,在出行人数、车辆双增加的情况下,巧妙化解了业已形成的“航展堵”,总结其中经验,对化解珠海日常交通拥堵状况甚至治理现代城市的“拥堵病”,势必都有非常的借鉴意义。

  实际上,集中力量办大事一直是我们的体制优势和政府的“杀手锏”,别看政府某些部门平日里的工作难以让群众满意,甚至被质疑智慧贫乏。但真是遇到重大活动或事关全民福祉的大事,一旦被政府高度重视,看似不可能的解决的问题,不但能够解决的很漂亮,让群众非常满意,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部门之间高度的协调统一,更会创造出“奇迹”,比如每年一度的高考,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最终都能让考生感动、家长满意。这种全力以赴的“高考模式”,在珠海本届航展应对交通压力方面,再一次得到充分发挥乃至酣畅淋漓的体现。

  笔者大致归纳了一下,珠海这次应对解决航展期间的交通拥堵主要表现在多部门联动、公交给力、交通交警携手、大数据运用调度、市民游客遵规守序等诸多方面,相互之间既高度配合、协调统一,又发挥出各自优势。多部门无缝对接和联动为指挥的落实执行提供了高效率保障,公交、出租等公共交通的增加和全力以赴以及相关政策的鼓励,既减少了私家车出行的数量,缓解了路面交通压力,又为市民群众提供了更优质便捷的服务;而交通、交警的携手共管和“倾巢出动”更维护了个站点乃至“枢纽”的高效率发挥;大数据的运用在充分掌握各路段实时车辆运行状况的同时,也为科学调度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尤为值得推崇的是,珠海市民普遍较高的素质修养和文明出行的遵规守序意识,在航展期间也为确保交通顺畅发挥出巨大作用。另外,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宣传工作的“步步紧跟”,也让整个航展期间的交通氛围等各方面洋溢着和谐有序和充满正能量。

  由此可见,面对现有了道路状况与迅速增加出行车辆和人潮矛盾,除了提升公交运输能力和效率之外,更关键的还是在于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程度、联动效率和市民群众文明素质的优劣。他与每年一度的高考类似,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民群众形成的共识“拧成一股绳”,部门之间摒弃某些自身利益,把确保“高考”“航展”圆满视为第一要务,把任何疏忽错误视为“不值得”“犯不起”,在这种积极心态下履职,成效必然明显。同样,市民群众对办好航展形成共识,在此期间,无论是作为参观游客还是正常出行,都会刻意收敛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某些时候,一些市民群众的不文明行为,往往也是一种心情发泄。当维护航展交通秩序和珠海形象在市民群众内心中产生共识,文明出行必然会成为更自觉的行动,这一点更值得一些基层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借鉴。

  显然,6天的航展已经过去,但航展期间的取得的这些宝贵财富和精神却不能“刀枪入库”,尤其是这种应对“大事件”的操作模式和奉献精神以及文明出行素质,更值得继续发扬和在治理城市拥堵方面充分借鉴,人们也更相信,珠海有智慧有能力圆满办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展,能够化解航展期间的交通拥堵,势必也能够在治理城市日常拥堵方面作出更积极、更创新的探索,化解“航展堵”或可成为治理城市拥堵的一把“金钥匙”。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