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假公益直播”是对道德法律的双重践踏

2016年11月07日 07:22   来源:红网   王晓东

  荒凉的土坡前,一群衣着破旧的当地村民站成一排,孩子们则蹲在地上。一名年轻人正从他们手里收回刚刚才发给他们的钱。事后,该男子被爆料是在做“假公益直播”,目的是为了增加粉丝数和观看量。(11月6日《成都商报》)

  这两年,随着网络直播业的崛起,“网络直播公益”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毋庸置疑,“直播公益”本身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对于播撒爱心、凝聚善心,可以发挥新兴网络直播的独特优势。但直到打着慈善的幌子谋一己私利的“假公益直播”被曝光后,我们才意识到,“直播 假公益”给社会带来的刺痛比以往任何时候还要剧烈。

  “假公益直播”是对道德的无情践踏。“乐善好施”是我们民族自古崇尚的美德,但揆诸近年来的一些社会现实,从一些机构对公众捐款去向的不透明处理,到某些公众人物“诈捐门”事件的频演,再到新兴“公益众筹”受到社会质疑,“公益”这个字眼逐渐被阴谋论所裹挟。然而,“假公益直播”却无情地又一次击垮了公众的心理防线和社会的道德底线。

  当衣衫褴褛的村民被无情戏弄,成为“作秀”的道具,他们的感情和尊严何处安放?当尚且稚嫩的孩子被无情愚弄,成为“煽情”的工具,他们又将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当慷慨解囊的观众被无情捉弄,成为帮助赚钱的工具,信任和慈善又会掉落到他们心中的哪个位置?“假公益直播”带来的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作出回答和反思。

  “假公益直播”也是对法律法规权威的挑战。假公益直播由于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而从中获利,已经构成民事上的欺诈行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出台的我国首部《慈善法》中也明确了非营利的慈善活动原则,其中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假冒慈善名义骗取财产。因此,“假公益直播”不仅与道德的要求相去甚远,还与我国“依法治善”的法治精神背道而驰。

  “假公益直播”的发生也警示我们,一方面,新兴的网络公益直播或公益众筹尽管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遐想和可能,但尚不成熟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很容易被“钻空子”,因此,紧跟形势的监管跟进十分必要。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密集出台已经让管理“有法可依”,但如何落实执行却是当前的关键所在,真正考验着有关部门的能力和智慧。

  “假公益直播”尽管刺痛了社会神经,但我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一种新尝试、新探索中不可避免的“阵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公益直播,未来仍可期。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让“诈捐”远离公益众筹    2016年11月02日
  • ·政府参与公益须恪守职能边界    2016年08月03日
  • ·让公益共识在质疑中前行    2016年08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