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选人用人成为政治生态清新剂

2016年11月03日 09:58   来源:南方网   

  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就《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了说明。《准则》主体部分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12个方面分别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规定。(11月2日新华社)

  这12个方面的要求、规定,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对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具有重要作用,也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光明磊落、一身正气的党员干部进班子当领导,自然办事规矩,处事公道,党内政治生活自然会风清气正。如果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的人身居要位,党风、政风就不可能清新爽朗。

  近几年来,反腐倡廉的成效可圈可点,但也发人深省。曾几何时,“几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一度陷入“规定一个样,执行一个样”的怪圈。从2012年到2016年8月,全国已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问题13.9万起;从2013年至2016年9月,超过100万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这首先是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铁面问责、刚性约束、执纪从严,实现了制度面前一视同仁、纪律所向有违必究,释放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劲正能量,使管党治党不断从“宽松软”走向“严实硬”。但同时也从反面说明,在任用干部上存在瑕疵,尚存漏洞,使一些缺乏党性的干部,占据了不该得到的位置。

  净化党内生活,首先要从用人导向做起。用好干部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组织基础。 如果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作风不正,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一句空话。比如,有些干部向党伸手要职务、要名誉、要待遇,向党组织讨价还价、不服从组织决定,对人民群众颐指气使,对领导阿谀奉承等等,本身就说明,这类人不是合格的党员干部。啥样的人做啥样的事,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一些地方的党内政治生活肯定会跑偏走邪。

  正确发挥用人导向作用,考察识别干部是重要关口。一个干部是否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在大是大非面前是否态度暧昧,基本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是否被错误言论所左右,是不是个明白人,有没有境界,反映了一个干部的成色品位。“三观”层面的东西,肯定要体现在具体行为表现上。如果一个人习惯于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动辄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对上级组织隐瞒实情、报喜不报忧;在政治生活上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一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的老爷做派,甚至不顾群众疾苦,欺压群众、损害和侵占群众利益;为了往上爬,醉心于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肯定会成为党内政治生态的一颗毒瘤。

  用人之道乃事业兴旺发达之本,也是优化政治生态之要。一方面,坚持好标准用人,本身就是良好政治生态的体现;再一方面,用了符合好标准的人,无疑会在党内政治生态中发挥排毒驱邪的固本作用。(张全林)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磨砺监督利器 净化政治生态    2016年10月31日
  • ·重拳反腐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2016年07月26日
  • ·“正”乃政治生态之魂    2016年07月05日
  • ·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016年07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