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会收支纳入审计范围有助于提高公信

2016年11月02日 10:07   来源:光明网   堂吉伟德

  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红十字会法修订草案。对比一审稿,二审稿明确提出,红十字会财产的收入和使用情况,不仅要接受政府民政等部门的监督,也要接受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这相当于,红会收支拟纳入审计监督范围。(11月01日 《中国新闻网》)

  红十字会作为国内最大的慈善组织之一,在慈善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慈善作为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方式之一,除了救济弱者,还有实现社会公平的功能。正是其担负的公益性责任,使得红十字会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也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不过,本应受到拥护、支持与爱戴,并具有良好形象的红会组织,却因为“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丑闻而让形象蒙羞,也因为其自身公信力的下滑,而难以获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4)》指出,由党政机构主导下兴办的慈善组织普遍存在着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容易滋生腐败等弊病。受“郭美美事件”丑闻影响,当前社会公众对红十字会、慈善会等政府举办的公益慈善机构普遍缺乏信任,官办社会组织去行政化逐渐成为改革的共识。事实上,红十字会“郭美美”、慈善总会“尚德诈捐门”、青基会“中非希望工程”……这一系列事件,不过是众多问题的冰山一角。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王行最透露,“我国的基金会超过2200家,其中1288家基金会没有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慈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

  一个公益组织和慈善机构,如果连公开信息的网站都没有,那么就无法做到透明公开,也无以满足外界监督的需要。事实上也是如此,由于公众捐助的大量善款,并没有被用于扶危济困,而是沦为少数人腐败的温床,并造就了一群既得利益者。很显然,若不能解决慈善与公益组织透明性和公开化问题,那么就很难让流失的信任得到回归。

  之所以造成善款流向不明,公信力出现危机的状况,根本上还是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促进手段,让慈善的透明原则无以得到体现,善款沦为黑箱操作的工具。比如,根据《红会章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各级红会与红基会需要接受审计部门审计和相关部门监督。不过,这一程序性和实质性要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第三方审计流于形式,也缺乏对社会的公告。至于网站所公布的信息,也大多交待不清,让外界监督无从发力。

  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分会的香港红十字会却有极高的公信度,其要诀在于四点,一是聘请国际知名审计机构进行每年的例行审计。二是审计报表要全面对外公开,并接受公众的质询。三是对善款的来源与去向,都要进行公开的说明与详细的公布,以满足外界的监督需要。四是接受政府部门的全程监督,违法违规行为要受到严厉的处罚。由此不难看出,审计作为强化监督的一种行政性、技术性手段,在确保善款透明化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今,《红十字会法》施行23年后首次修改,明确收支情况将纳入审计范围,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监督的手段,也有助于提高信息的公开透明度,从而为提高社会公信创造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纳入审计只是此次修法的众多措施之一,收支报告、平台公布、去行政化、刑事追责和多方监督,已极大地弥补了红会组织信息公开和监督机制不足的缺陷,从而为红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并让人们对其前景充满期待。(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