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1/4城市睡在噪音里” 监管不能打鼾

2016年11月01日 14:37   来源:南方网   朱丹

  “再这样吵下去,我真的快神经衰弱了,想搬家可一时半会也找不到合适的!”段女士一家住在海口市龙昆南路海南师范大学的教职工宿舍里,校园环境优美、清静雅致。然而去年10月份开始,每天夜里从附近的烧烤园传来的阵阵骰子声和嬉闹声,让包括陈女士在内,附近6栋楼百余户居民深受噪音之害。(10月30日《工人日报》)

  全国1/4城市睡在噪音里,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警惕和重视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和段女士一样,每天饱受着噪声的困扰和煎熬,这些噪音有的来自车辆,有的来自夜市,有的则是工地施工,这些噪音交织在一起,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已经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一大杀手,对于这种现象,需要法律来矫治。

  噪声污染的危害不亚于空气污染,但是长期以来,噪声污染并没有像空气污染那样受到高度重视,这主要因为,一方面,一些人对噪声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噪声污染远没有空气污染严重,认为空气污染看得见、闻得着,表现明显,而噪声污染常常转瞬即逝,且没有任何痕迹,继而存在着“重空气污染,轻噪声污染”的治理思维。

  另一方面,噪声污染看不到,取证难,且大多是在夜间发生,存在很大隐蔽性和流动性,给查处和治理带来很大难度,这就导致一些人在治理环境污染时,难免存在着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情况。殊不知,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噪声污染的危害一点都不比空气污染少,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一样,都对人身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这就需要在治理环境污染时,将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拿出空气污染治理的力度和决心,将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同部署、同治理,这样才能确保环境安全,确保公众健康。

  首先,矫正“重空气污染、轻噪声污染”的片面治理思路,树立环境安全全面治理的思路,只要危害环境安全,影响居民生活,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污染都是不允许的,都在治理的范畴。包括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这些都在环境污染整治的范围。因此,不能因为危害小,不能因为治理难度大,不能因为污染形式表现不明显,就不重视,这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对公众健康的漠视。

  其次,关于噪声污染,有一套严格的法律法规,可是在现实中,这些法规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对噪声污染实施“零容忍”。一方面明确执法主体,明确责任,理顺管理,建立完善的治理机制,另一方面加强法治力度,对肆意制造噪声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违反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通过严格执法形成震慑机制,倒逼企业自觉维护环境安全。

  全国1/4城市睡在噪音里,这样的结果表明,我国的噪声污染整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改变这样的局面,还是应该从法律的角度进行破解,唯有严格执法,才能让噪声污染远离,才能切实保护公众休息。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