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明确指出,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这也意味着,未来将有1亿人在城镇落户,成为城镇新的力量。
显然,这是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要提高城镇化率,就必须推动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并以此来减轻农村发展的压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均衡发展。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国家出台的非户籍人口入户城市方案,一些地方却表现出了与方案初衷不太合拍的想法,认为1亿人口入户城市后,将给城市的房地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又可以利用土地来生财、聚财、用财了,又可以大拆大建了。
我们并不否认,1亿人口入户城市,确实能够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尤其是房地产业,能够增加许多新的需求。前提是,先要消化库存,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增量问题。如果在库存矛盾没有有效化解、库存压力仍然很大的情况下,继续大拆大建,就会风险更大,让1亿人落户城市的举措也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殊不知,对城市来说,1亿人口落户城市,既可以带来新的发展动力,也可能带来新的压力。动力就在于1亿人口进入城市以后,会给城市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库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但是,面临的压力也非常明显,如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城市管理和运行等,都将面临新的考验。尤其是就业,将是未来城市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如果过度看重1亿人口进城带来的房地产去库存作用,且夸大这1亿人的购房和消费能力,再趁机增加新的库存,就有可能使1亿人口落户城市进入误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已经在城市生活多年的“黑户”农业人口,还是尚未在城市生活过的农村人口,一旦真的落户城市,其观念和想法也会发生一定变化。也就是说,过去愿意从事的脏活、累活、苦活,很多可能就不愿干了。自然,也就对城市的就业提出了很多高的要求。如果产业发展跟不上农村人口入户的步伐,就有可能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难点是,这些落户到城市的农村人口,又因为文化、职业等方面的因素,多数缺乏技能和自谋生路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产业配套,给落户城市的人群设置更多就业岗位,便显得极其重要。
客观地讲,就目前城市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情况来看,能够具有较高就业能力的城市并不多,多数城市能够满足现行就业条件已经相当不错。如果再大量增加城市人口,就业的压力将相当大。相关的配套设施,也会成为农村人口入户城市的一大瓶颈。
必须注意的一个关节点是,一旦农村人口落户城市,原本支撑他们生存和生活的土地使用权将不再属于他们,这也预示着,如果不能在城市尽快就业,他们将失去生活来源。更重要的是,凡是最终选择到城市生活的,很多都会因为购买了城市商品房而陷入经济困境之中。在此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对固定的收入来源,风险是相当大的。
也正因为如此,地方在制定农村人口落户方案时,切不可过度考虑解决城市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商品房库存问题,而应当更多考虑这么多人进入城市以后,城市是否能够承受,会出现哪些短板。只有把短板消除掉,农村人口落户城市才不会引发新的矛盾。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