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深挖“内生动力” 避免“脱贫急躁症”

2016年10月20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简霁认为,在我国扶贫事业将要取得胜利的关键时期,干部和群众更要能够沉得住气,加强贫困地区造血能力,扶贫先“扶智”,深挖脱贫“内生动力”,避免“脱贫急躁症”。同时夯实民生兜底,巩固脱贫成果,一起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踏踏实实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10月17日,我国迎来第三个扶贫日。近日,国务院扶贫办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在扶贫日活动安排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目前全国有多地患上了“脱贫急躁症”。(10月19日《中国青年报》)

  扶贫脱贫关系到我国能否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事关到2030年“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这一人类发展核心目标之一能否实现。当前,我国扶贫事业已经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时间紧、任务重,一些地区存在虚假脱贫、“福利陷阱”,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领导发动各级干部职工捐款,“推着贫苦户脱贫奔小康”的现象。克服这些“脱贫急躁症”,还是要从深挖“内生动力”上着手,探索出适合本地的脱贫路径。

  深挖脱贫内生动力,首先应变“输血”为“造血”,加强贫困地区产业培育。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缺乏产业或产业落后的问题,因此要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探索培育出适合贫困地区本身的产业,帮助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依靠辛勤劳动和合理经营脱贫,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捐款捐物”的“立马扶贫”方式要慎用少用。盖因这种扶贫方式只能缓解一时,不能有效改变当地贫困户的生活生产情况,甚至有可能助长“等靠要”的想法,也会加重部分在职干部职工的生活负担,得不偿失。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能够找准并拔除“穷根”,“授之以渔”才能够使贫困户具有脱贫的内生动力。

  其二,“扶贫”重在“扶智”,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有效阻止贫穷的代际传递。在所有教育类型中,中等职业教育是离农村贫困群众距离最近的,也最能产生直接的收入提升效应。贫困地区的年轻人如果能通过职业培训走出大山,其所在的家庭就能走上脱贫之路。各地不仅应该面向农村、山区开展多种类型的职业培训,更应该保障贫困家庭适龄学童不失学。

  最后,为了巩固脱贫成果,应夯实民生“兜底”,强化保障。处于贫困线附近的家庭因一次意外、一场大病就可能致贫或是再次返贫。因此,要夯实社会保障兜底,对部分靠自己努力确实无法摆脱贫困的群体,通过社会保障解决这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守住“最后一条线”。在兜底的制度设计方面,各地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比如甘肃省开展的“卫生扶贫行动”,通过种建设贫困地区医疗基础设施的方式,改善当地医疗条件,就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及因病返贫,值得借鉴。

  中华民族已自强不息地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千百年,我们崇敬英雄,更敬佩那些依靠自身努力奋斗改变生活困境的平凡人。扶贫这项事业需要在认识现实、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扎实推进,越是接近胜利越要能够沉得住气,深挖脱贫“内生动力”,避免“脱贫急躁症”,一起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入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经济网网友 简霁)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七部门联手搭建平台 “大尺度”科技扶贫值得期待

     向贫困宣战 重在脱贫有效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