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 莫让资金“脱实入房”

2016年10月10日 08:24   来源:人民日报   陆娅楠

  缓解“资产热”而“实业冷”的矛盾,最终还得依靠优化营商环境,让资金主动回流到实体经济

  最近,上市公司普天通信拟卖掉北京两套学区房以求保壳,引起关注。多数人印象中“不差钱”的上市公司从楼市中套利,是否有违逻辑?细看A股半年报,居然有900多家上市公司的业绩都难追普天通信那两处学区房的评估价,这意味着近1/3的A股上市公司辛辛苦苦打拼半年,还不如卖两套学区房来钱容易。楼市之热与实体经济之难,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一屋檐下却“冰火两重天”,折射出当下中国经济转型的艰难。一方面,实体经济喊“钱荒”,为了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不得不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投资空间有限且获利微薄,一些资金“脱实入房”,主动流向保值增值功能较强的不动产领域,导致实体经济资金更紧、更贵。

  “脱实入房”会怎样?社会的资金池就那么大,如果“水”大量涌向房地产行业,就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挤出效应。没有足够的资金,实体经济难以创新发展,可能走向衰弱,进而导致就业减少与收入降低,而炒楼并不创造就业,彼此的影响无法抵消。更何况,住房的本质功能还是居住,房价虽说受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但最终是靠不断聚集的人口作支撑。丧失了实体经济的吸聚效应,城市人口最终会外溢,楼市暴涨可能是一场虚假繁荣。像早年的鄂尔多斯,现在的东北多数城市,都曾经或正在经历这样的重创。

  近期,多个城市出台限购限贷等措施,给楼市降温,这些举措有利于稳定热点城市房价、稳定市场预期。缓解“资产热”而“实业冷”的矛盾,除了这类楼市调控措施外,最终还得依靠优化营商环境,让资金主动回流到实体经济。

  让资金回流实体经济,就得少设槛、多减负,让企业家在创业创新中挣到钱。任何投资都有成本,但与炒房相比,实体经济的负担较重,面临的维权环境也较为复杂。对比炒房,实体经济还需要缴纳一系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贷款的中间环节费用也居高不下。更糟糕的是,炒房只需房本到手就后顾无忧,可实体经济在自主研发的路上却要忍受“李鬼”的不断侵权,以及采购商的无情挤压。这些创业创新路上的沟沟坎坎,没有政府的出手清障,没有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涵养,企业就难赚钱,更别提赚大钱。

  让资金回流实体经济,更要让企业家在创业创新中受尊重、有尊严。耳边不时传来关厂炒房者的感慨:开一间厂子,要向政府讨审批,向银行讨贷款,向大采购商讨回款,向监管部门讨笑脸,“乞讨”的日子太累;可炒房子,谁的脸色都不用看,还来钱快,为啥不干?当“宁炒十套房,不开一家厂”的笑谈变为“经验之谈”,应该反思的不仅有企业家自身,还包括所有的利益相关方。

  让实体经济热起来、强起来、重新受宠起来,不仅是企业家、投资者的事儿,审批部门、监管部门,乃至全社会都义不容辞。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