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月25日)有媒体报道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对外发布了推进东北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其中涉及到国家将在东北投入1.6万亿元人民币资金。对此,有媒体称这是“国家又给了东北1.6万亿”。针对这一说法,国家发改委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司官员回应说,三年滚动方案涉及项目并非全额由国家投资,更不是“输血式”资金投入。
为什么国家发改委对媒体所称“国家又给了东北1.6万亿”这个说法如此敏感并及早回应,就是因为国家自实施振兴东北国策十多年来,已经在东北投入巨额资金,但其成效不彰。最近有关部门发布的各地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东北三省的相关数据在全国垫底,反映出东北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前景面临着严峻形势。这些数据,似一瓶刺激性的眼药,滴滴点在了“投资振兴”方式的痛处。
但是,反过来看,如果“投资振兴”的思路不变,则上述“低迷的经济运行数据就会成为‘钓’来国家持续投资的鱼饵,就会成为‘会哭孩子’叫奶的哭声”(参见光明网评论员《“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困境因何而生》)。由此,这些黯淡的经济运行数据,对于“投资振兴”的方式来说,就可谓来得正是时候,“哭”得正在点上。当然,人们所说“国家又给了东北1.6万亿”之“又”,正恰恰表明了人们对1.6万亿资金使用效益的担心。国家发改委官员对“又”说的回应,说明国家经济运行主管部门显然明了人们的担心所在。
对此担心,国家发改委官员的解释是,上述方案将分年度实施137项重点工作和127项重大项目,估算总投资有1万多亿元,投资包括企业自筹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和国家补助资金。此外,127项重大项目既不涉及产能过剩领域,也不是“撒胡椒面”式的各领域扩大投资,而是聚焦关键领域,着眼于能够有效补短板和培育新动能,重点支持东北地区弥补民生和基础设施欠账,增强与华北等区域的快速通达能力,加快发展东北地区有基础、有潜力、有需求的新兴产业。
东北经济发展几十年、振兴东北国策实施十几年来的经验已经一再表明,东北经济发展至此,既不是少大项目的原因,更不是缺大工程的缘由,因此,“投资振兴”方式的无效,似不用再以1.6万亿的代价去再验证一次。这,也许就是国家发改委官员所强调的“《实施方案》的重点是推进东北地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改善投资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的原因。
若此,则不妨改变一下1.6万亿资金的使用方式,将1.6万亿——不论是企业自筹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还是国家补助资金——以“1.6万亿+”的方式去实施。此谓“1.6万亿+”之中的“+”,就是加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步骤和到位标准,加上深化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的分步方案和达标标准,为投资营商环境改善划定硬杠杠,为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创造良好环境制定出具体指标……
实施“1.6万亿+”,国家经济运行部门也不妨学习世界银行的做法,将资金使用与体制改革指标的实现程度挂钩,将体制改革的成果作为资金投入量及其进度的前提,以资金投入数目作为倒逼体制性改革的硬约束,彻底化解前此改革过程中没有化解的板结而坚硬的计划经济体制残留。如此,发改委官员所谓将政策资金支持与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培育内生动力紧密结合起来才不至落空。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