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红利的驱动下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的上升,人均收入的提高是这一变化的核心内容。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规模的扩大,以及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普及则是中国经济变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总有一些人会从负面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切变化与成就,甚至会将某种变化描绘成潜在的风险。
本月初英国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讲师阿蒂夫·安赛尔等四位学者所发表的论文,该论文指出,中国当前对基础设施项目大规模的投资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回报。论文认为,尽管当前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与规模大大超过许多发达国家,但巨额的投入带来的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华尔街日报》则添油加醋地分析说,中国近年来基础设施的发展已出现失控局面,除了成本超支,回报率低等现象外,中国还因此形成了巨大的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并断言“中国有可能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引发全国性金融与经济危机”。
对于上述研究成果与评论,我们作为生长在中国的学者及经常乘坐便捷的高铁出差的人士,不得不公道地说一句,这些评论同我们所经历的事实不完全相符。对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我想没有在这个国家经历过并实实在在感受过的人,是无法得出客观评价的。我们承认中国在基础设施的投入方面下的工夫非常大,特别是针对“铁公基”项目上的集中投入,更是在全球首屈一指。
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我们不能完全地按投入产出模型加以测算。常识告诉我们,基础设施投资的特征是前期投入大,回收期长,而这恰恰体现了中国在集中投资、统筹规划的优势。中国的基础设施与投资是与未来可预见的需求密切联系的。
在中国的五年规划中,基础设施的投入是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的,必须要考虑到十年乃至三十年后的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面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和经济规模十分庞大的国家,我们必须认识到其经济发展的前景及未来可持续增长的需求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需要便捷,更需要舒适的环境。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东部早期的高速公路建设在后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经济效益是不容置疑的。而近年来发展的高速铁路更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伟大创举。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交通生态结构,促进了人流和物流的发展,活跃了经济,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的春运难题。而且更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的高铁部分路段已经产生了良好的运营效益。中国的机场变化之大也是有目共睹的,运营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已基本构成了全球的航空网络。
这一切投入所带来的社会需求及就业大大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彻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基础设施投入将为培养、推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牢固的基础,并将持续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对于外国专家的评价我们只想说,希望这些专家最好到中国来实地考察一下,听一听中国老百姓的评价。(作者是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