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创志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正在日本访问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28日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会谈。日本共同社28日说,日新总理就早日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签署。但美国国会9月28日投票推翻总统的否决,强行通过允许“9·11”恐怖袭击事件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起诉沙特阿拉伯政府的法案。此消息无疑为奥巴马近来一直声斯力竭表示在年底前TPP在国会通过蒙上阴影。
此前新加坡总理李显龙7月31日到8月5日赴美当面呼吁美国国会能够尽快批准TPP之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7月19日下午在纽约与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举行会谈,双方就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交换了意见。所谓交换意见,也是游说而已。在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公佈自己的经济方案之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8月11日公佈自己的经济蓝图,她承诺要在美国与中国等国家的贸易争端中採取更强硬立场,明确表示反对推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称当选美国总统后也会坚持这一立场。但希拉里仍然甩岀“对TPP持反对立场”,令安倍无可奈何。日新为何为TPP急得团团转?
与此同时原本被认为将成为首批批准该协定国家之一的越南,已经将审批进程推迟,称要视美大选结果再做决定。越南国国会主席阮氏金银16日说,虽然越南是TPP的创始国,但仍需要参照和考虑其他各国的批准情况,以及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对TPP有何影响,届时将做出相关评估,经讨论后再做出决定”。越南此举无疑给了奥巴马一个耳光。
记得奥巴马9月5日刚离开中国踏入老挝就忙不迭称,无法继续推动TPP不只有经济后果,也令人质疑美国在此重要区域的领导力。因此,虽然国内政治情势艰困,我将在卸任前继续催促国会批准TPP。这对整个亚太地区至关重要。”此前来自凤凰国际智库8月8日分析称,最终,在将近一年之后,美国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又几乎快要宣告了TPP的提早终结。这场从“TPP恐惧症”到TPP濒临“自然死亡”的故事,既反映出很多人对世界形势一定的误判,更是代表了美国自身政治格局的深刻演变。
TPP濒临“自然死亡”这个分析并非无根据,前不久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美与奥巴马交谈时再次强调TPP,称核准TPP将传达美国会继续在亚太扮演领导角色这个明确与重要信号,进一步促进各国的合作关系就是一证。
去年奥巴马指出:“世界正在发生改变,规则也一样。制定规则的应该是美国,而不是中国等国家。TPP的命运的不幸之处在于,它迎头撞上了美国的大选年。当美国联合十余个亚太国家签订TPP的时候,它曾踌躇满志,因为这是美国的一个机会,可以加强在亚太地区领导力,同时加大力度利用崛起的亚洲所蕴含的经济红利,带动美国自身制造业和出口的复兴。然而就在美国规划TPP的同时,仍然在金融危机所造成的阴影中徘徊的美国经济,却使得拟议中的TPP遭遇了空前的民意反对。当民意传导到政治场域时,TPP就成为了今年美国大选中一个重要的争议性话题。在今年的选举中,特朗普在共和党选举中异军突起,一举击垮了共和党建制派,即传统上坚持市场开放的亲商界势力。特朗普主要迎合底层白人对经济低迷、就业不足的愤懑情绪,他从一开始便把精英主导的市场主义的全球化设定为主要的抨击对象。希拉里的态度转变则比较微妙。她曾经是TPP的支持者,但是在2015年TPP协议最终签署后倒戈。可以说无论特朗普还是希拉里当政,TPP搁浅可能性极大。
卸去伪装后,TPP支持者常常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协议,而不是从经济的角度。即便奥巴马政府官员再打“中国威胁论”牌也无济于事。中美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成员迈克尔·韦塞尔一针见血地指出,TPP目前如此步履蹒跚,原因就是奥巴马政府赋予了TPP过多外交政策的内涵,而在真正的经济红利方面考虑不足。如新加坡分析人士郑永年所称,人们在考量TPP这样的贸易投资组织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必须考量其所包含的巨大的社会政治风险,尤其是国内内部的社会政治治理结构问题;否则,一旦资本帝国掌控一切,社会会变得越来越不公平,也越来越难以治理。越南已有这方面的危险教训。
中国“不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不等于束手就缚。即使美国与日本等国国内顺利批准了了TPP,即使美国日后利用TPP打压中国,也无需大惊小怪。人们知道到2013年底,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进出口国。中国近年来的发展,也为应对TPP做了准备。比如中国积极参与由东盟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倡议互联互通、倡议成立亚投行、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丝路基金、提出金砖银行、建立上海自贸区等,都在盘活周边和区域合作。
美国经济衰退,也是包括美国经济学家公认的事情。本来,经济衰退不可怕,可怕的是掌管经济的人们看不到衰退的原因。在美国,谈论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进出口国的同时,不单美媒表现了狂躁反感,就连美国政界人们也表现不以为然。解释个中,一个所谓理由是,美国价值观才是全世界最完善的理念;美国经济体系才是全球最完善的经济体系。如此高高在上,永远看不到世界的进步,只能在过去的体系上不断地重蹈,也只能不断地重复着把问题归咎于人民币原因。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