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国家和民族生死危亡之际,总有一些人舍小取大、英勇赴身,在扭转危局时迸发出强大的时代力量。这就是英雄,凝聚着历史和价值的群体;这也是历史,书写着英雄故事和英雄赞歌的进程。人类的文明进步,离不开英雄们的献身,更离不开现代人的崇敬与传承。
英雄需要崇拜而不是被污蔑,法律是对英雄声誉最好的捍卫。近日,邱少云烈士之弟邱少华诉孙杰、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一般人格权纠纷案一审公开宣判,被告应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一堂人格名誉权的普法课,在为英雄正名的同时,也成为了一堂矫正价值观的历史课。在现代国家治理中,贬损英雄、辱没英雄,必然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守护英雄是我们的责任,传承精神是时代的主题。在相对和平的年代,即便多数人不知长征的艰辛、抗战的艰苦、抗美援朝的艰难,多数人与邱少云、黄继光、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存在时空隔阂,但是“精神不灭”没有时间沟坎,既不会因一时抹黑而黯淡,也不会因随意解释而模糊。可以说,英雄作为一个无畏的群体,是时代的良知,英雄的精神则标注着历史的价值坐标,不仅不容扭曲,而且应该珍视、发扬。
抹黑英雄就是解构历史,是赤裸裸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些人打着探明历史真相的旗号或者以学术研究为名,重新为历史“包装”,小到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大到一个历史事件的评价定性,似乎如果“语不惊人死不休”就算不上有见地;有些人以玩弄戏谑的心态或娱乐搞笑的手段,给历史换上“新装”,无论是如小说样的文学作品,还是如影视剧般的文化产品,好像如果不出现“雷言雷语”就不能吸引眼球。在很大程度上,历史真相被掩盖了,既让普通公众难分真假甚至“信以为真”,又在价值和认知上提高了共识成本。历史的虚无,在挑战着过去的“真”、触碰现在的“善”、撕破未来的“美”,逾越社会价值底线的历史观都是虚伪和没有根基的幻想,不仅不会被接受,还是过眼云烟。
时代在变,记述和讲述历史的方式也在变,需要适应,但不能丢掉底线。如果把互联网的兴起视为历史话语的最大背景,那么网络应该成为把脉历史、承载精神的载体,而不是相反。现在,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度在扩大,信息流在密集,面对历史问题,如何表达、怎么转述、何以判断成了一个挑战,并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编就怎么编,把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解读作为商业营销的“便车”,都是在颠覆的刀尖上跳舞。戏说不能代替正史、调侃不能代替中立、幽默不能代替客观,网络空间可以多元表达,但不能突破法律、道德的底线,这是每个公民、网民、企业都应该恪守的基本准则。
历史不虚无,其实就是文化要自信、价值要凝聚。一个民族,如果对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都常常轻蔑、时时否定,那么不是历史缺少真相,而是缺少应有的文化自信和价值共识。“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敬畏历史、崇尚英雄、坚守信念、秉持理想应该成为文化自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否则,简单的丑化发泄、翻案重构都是松散的、无力的、虚假的历史假象。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走到了历史的关键时刻,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既需要英雄,也需要英雄精神。唯有捍卫英雄的尊严、标注历史的价值坐标,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