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桥必堵”成真,会商不追责?
背景:郑州通车2个多月的陇海路——中州大道互通式立交桥,堵成一锅粥。此前,交警部门向施工方指出,“肯定会造成交通拥堵”;普通市民预言,将来这地方立马就堵。但是,造价6.5亿元的这段互通式立交桥,还是按规划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当地多个职能部门被组织到现场会商,要求“近期拿出具体意见,优化相关的交通规划”。
新京报发表刘雪松的观点: 在陇海路高架桥施工前,国内多家设计单位估算了交通流量,给出了“到2030年也达不到饱和状态,仍可保持较高服务水平”的预期。结果连接中州大道的互通式立交桥一建成,规划就突然跟不上郑州的机动车保有量增长速度了。这样的“预测”和设计,不是一般的外行还真做不出来。在这段期待2年半的通途上,老百姓不会有看笑话的心思。花这么多钱造的桥堵成这样,他们的心比车还堵。这段立交桥,造成今天拥堵的主要原因是“9车道陡然减为4车道”。从这个菜鸟式的设计足以看出,整个交通规划属于闭门造车。至少在“纸上谈兵”的过程中,交警部门丰富经验的判断,并没有被采纳到规划决策中来。这是权力决策与科学决策没有好好互通的一项败笔工程。或许从工程的质量本身来说,没有太多的瑕疵可以挑剔,但是它的硬伤不在互通式立交桥上,根子还是权力决策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互通不通上。这才是城市规划建设最蹩脚的肠梗阻。
小蒋随想: 首先要指出,一个城市的交通拥堵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所以,不要抱有修一座立交桥就能“解决”全城车辆拥堵的幻想。最理想的情况是,疏通一处“毛细血管”,使局部的“血液循环”顺畅一些。用交管部门的话说,这叫缓解拥堵。但就郑州这个例子看,新建的这座立交桥不但没有“缓堵”,反而甚至“添堵”,且花了6.5亿元,劳烦那么多专家“科学估算”,真令“挨堵”的当地百姓气不打一处来。这算不算设计与规划“失误”?当地规划部却不承认,将责任皮球踢给“郑州这几年的机动车保有量在不断上升……”人们不禁要问:立交桥在设计通行量时难道没有为未来的车辆增长留出冗余量?立交桥建设仅两年半,原测算的通行量就已大大低于实际需求,果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高层提出“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此举令群众拍手称快。对照本例,倘若有领导面对已造成的不良后果不承认属于决策失误,该如何定性与处理?
楼市疯狂更上层楼,调控何去何从?
背景 :近来多地楼市火爆。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了8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8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的有64个,其中领涨的是郑州。而在杭州19日限购的前一天,杭州市区创造了单日商品房销售3265套的历史纪录。
新京报发表观点: 对有些地方政府来说,调控楼市最“立竿见影”的办法,似乎就是限购。但楼市火爆,根源在需求,以“1套”等限购房产数量或购房资质设限,去强行压制需求也只能压得了一时。现实也一再证明,只要人为设定的拐点一旦松动,迎来的常是更大力度的反弹。毕竟,限购本身也是种信号——会带给人们房子紧俏的预期,刺激他们“抢房”。各地方要明白:限制需求只能退烧一时,药到病除之法,还是供给侧改革,通过市场手段调整供给来影响楼市价格。这里的供给侧,包括住宅土地供应,也涵盖中小城市公共资源供给。二线城市楼市“灭火”,不能陷入“越限购越涨,越涨越限购”的怪圈。指望楼市总按照行政指望的节奏来,而忽略市场自行规律,通常只会造成市场机制扭曲。多些土地供应制度市场化改革、多些周边地区公共服务供应,才是釜底抽薪之方。
小蒋随想: 有种论调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下,如果连楼市也不涨,那么地方的GDP可能会降至更低。这种说法不过是“楼市经济”的变种,地方政府对此不置可否。但从行动上,一些大城市确实在严重紧缩住宅用地供给,在“地以稀为贵”下,一个个“地王”不断刷新着未来房价的高度标杆,“面粉比面包还贵”引发存量房与二手房价格高歌猛进。在“买涨不买跌”心态下,在担忧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的恐慌中,某些声称“买不起房”的人却在买房乃至以房投资,银行的房贷杠杆成了“以小博大”的金融工具。限购——解除限购——重新限购,一些地方在政策上的反复调整,并未使人们对房价的预期变得理性,反而产生政策翻来覆去的感觉,房地产市场的后市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房贷从紧缩到放宽,助推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也受到质疑,会不会再重回限贷的路数,又会对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各路“大神”都在对“房事”侃侃而谈,但如何调节增土地供给与去库存之间的关系,怎样在保自住与控投机之间进行区分与平衡,如何令楼市既不过热又不趋冷,怎样将房贷增长与风险控制在合理区间,有谁能给出“正确答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市场永远是对的,潮水退去之后才能知道谁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