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用中国式医改助推健康中国

2016年09月09日 10:34   来源:人民日报   李红梅

  今日的中国,用较短时间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最近,一项由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出台的医改联合报告指出,中国基本实现了医保全覆盖,推进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提升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中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明显提高,医改成就令世人瞩目。

  这份医改成绩单来之不易。我国人口数量多、城乡差距大、优质资源少、费用增长快,未富先老,医疗领域有些方面还患上了“发达国家病”。如何通过医改,让13亿人都能享受“健康红利”?面对这个世界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对全民健康的关注,融入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我国明确提出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确立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今日的中国,用较短时间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大病保险制度覆盖10亿多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基本医保制度覆盖全民,为百姓撑起了健康“保护伞”。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医疗费用过快上涨成为普遍现象,而个人力量终究有限,难以抵御大病风险。基本医保按照“大数法则”筹资,为参保者分担经济风险,避免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如今,全国95%以上的人口拥有基本医疗保障。加之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陆续建立,为贫病交加的人群带来“及时雨”。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强筋健骨”,保证了基本医疗服务公平可及。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以前偏远地区的居民缺医少药,在家生孩子,看病走几十里,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医改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给每个村建起标准化卫生室,培训合格的村医,配备基本药物、医疗设备,有些地方村民“一元钱”就能看病。在青海,“最好的房子是村卫生室”甚至成为佳话。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有了“健康管家”。以前,有些老人一辈子没有进行过体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立后,他们成为最先拥有“健康管家”的人群。这些“健康管家”来自基层医疗机构,他们给重点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提供上门服务等。我国以人均几十元的公共卫生投入,撑起了亿万人的健康,大大提高了人均预期寿命。

  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逐步回归公益性轨道。医疗行业的一大特点是“供给引导需求”。做什么检查、开多少药、用什么耗材,都由医生说了算,患者往往“一无所知”。长期以来,由于补偿机制不合理,公立医院过度检查、过度用药屡禁不止,形成“以药补医”的恶性循环。而要打破这种畸形的补偿机制,必须实行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改革,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变医保支付方式,建立新补偿机制。如今,北京、安徽、青海、福建等公立医院试点城市,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努力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患者看病费用明显降低。

  几十年前,中国的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等模式让世界敬佩;如今,中国的医改成就同样让世界震惊。“中国式医改”诠释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了解决世界性难题的新办法,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添了强劲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健康中国”需要改革者的作为    2016年08月29日
  • ·以“岐黄之术”助力健康中国    2016年03月01日
  •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015年11月13日
  • ·"健康中国"最值得国人期待    2015年10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