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5月14日报道,国家卫生计生委5月13日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新版膳食指南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中指出的我国居民面临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双重挑战的情况,结合中华民族饮食习惯以及不同地区食物可及性等多方面因素,对部分食物日摄入量进行调整,提出了膳食指导建议。
我们注意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内容充实具体,针对性强,指导性强,可操作性强。比如:该膳食指南,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实践三个部分组成,各有其位,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其中,针对两岁以上的所有健康人群提出了六条核心推荐,分别为: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这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记易做,朗朗上口的膳食指南,本身就是在传播科学健康饮食理念,同时教给人们学会“吃”与“喝”,进而增进健康。这是所有家庭和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大课题,需要认真对待,积极回答好。人一生下来,虽说具有“吃”与“喝”的本能,但不见得谁都会“吃”好、“喝”好,不见得谁都能在“吃”好、“喝”好当中获得健康。君不见,“吃”得不合理,“喝”得有问题,当下不在少数。因此,学好、用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确有必要。
现实情况一再告诫人们,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是一个硬道理,不可挑战。那些吃出疾患、喝出麻烦的主儿,绝对不是个案。比如:肥胖已经成为一种慢性病,同时也成为多种常见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谓肥胖猛于虎,愁煞诸多人。近年来,很多人认为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会引起肥胖。所以,坚持不吃主食能减肥。“肥胖,不是吃主食的错,最好的减肥方法是运动,运动能瘦体重,减脂肪。”这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都可以得到澄清和指导。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告诉大家,要“吃”和“动”平衡,才能保持体重的恒定。“吃”要做到“食不过量”,结构合理。比如:多吃蔬果、奶类和大豆,少摄入脂肪量,多吃深色蔬菜。减肥不但是减重量,更重要的是减脂肪。禁食只是丢失水分和肌肉,但不能维持长久。最好的减肥方法无疑就是运动,运动能瘦体重,减脂肪,促健康。这就是“吃”的学问,“吃”好的蓝本。学好、用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对于持续有效减肥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目前,有关减肥的版本太多太滥,任何人都不能盲目选取,更不能一头扎进去拔出不来,而毁了自己。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去做,必有好处。减肥是如此,有效预防和治疗其它疾病,同样如此,“吃”与“喝”更要学会,并持之以恒地做到位。比如:“喝”的问题,也要掌握要领。如若不然,会有麻烦缠身。《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要求,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儿童少年、孕妇、乳母等,不应饮酒。成人如果饮酒,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这些要求都做到了,将会避免“喝”出疾患。
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营养不良率达为6%,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率约为3.2%,儿童青少年的消瘦率为9%;6—11岁期间的儿童贫血率为5%,孕产妇贫血率为17.2%,60岁以上的老年人贫血率为12.6%;6—17岁青少年的体重超标率为9.6%,肥胖率为6.4%,18岁以上成人体重超标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成人18岁以上高血压发病率为25.2%,糖尿病发病率为9.7%。这些数据表明,“吃”出来、“喝”出来的各种疾病,足以让人一生不愉快。试想,没有健康躯体的人生,除了“自己遭罪、家人挨累、社会破费”外,还有什么价值可谈呢?实在是一种痛苦。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十三五”时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也已经加快了进程。从行业、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统筹做好健康促进各项工作,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增进健康,成为重要国家的政策措施和根本要求。其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医疗卫生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明显提升,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均预期寿命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1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7.5‰、9.5‰、18/10万。
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不仅出台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此前还出台了新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可见,国家高度重视国人健康问题。而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的健康素养,完全是家与国根本利益之所在。而建设健康中国,则始于学会“吃”与“喝”。(作者单位:吉林省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