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负责制的明确,就在于让校园的食品安全融入校园日常管理,倒逼学校对进入校园的食品把关更加公正、更加严格、更加精细化,而非等到出了问题才来应急式处理。
日前,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从新学年开始,北京大中小学将实行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校园食品安全出了问题,校长将承担责任,受到问责。
在今天,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校园安全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城市的大中小学生能够在学校里进餐,营养午餐计划在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努力下,也逐渐覆盖到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这就意味着,学校守卫校园食品安全的责任越来越重,责任也需要越来越明确。
与此同时,现实中一再暴露出的问题也在提醒我们,食品安全仍然是校园安全的薄弱环节,集中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忧虑。
校园食品安全的特殊性在于集中统一供应,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既没有对不安全、不健康食品的社会经验和辨识能力,也缺乏对食品本身的“选择权”。在很多地方,学校提供什么,学生就得吃什么。也正因为这种特殊性,一旦校园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影响的就不是一个两个孩子,而是一个群体。当食品安全总是成为一个“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突出问题时,广大家长就会对问题食品向校园的蔓延更加感到忧心。
我们都知道,食品安全的链条很长,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失守”,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靠什么筑牢长长的安全防线?就靠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督、最严厉的处罚和最严肃的问责,容不得丝毫马虎和懈怠,更容不得责任缺失和道德沦陷。
对于校园食品安全而言,学校无疑是最后一道“关口”。校长负责制的实行,应当视为压实这种安全责任的重要举措。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习惯把学校仅仅作为一个学习场所来看待,吃饭的问题并没有当做学校的“主业”和重点。学校当然要对校园食品安全负责,但责任到底有多大、谁来履职、如何履责,需要实打实地责任落地和追究,不能说起来重如泰山、头头是道,落实起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校长负责制的明确,就在于让校园的食品安全融入校园日常管理,倒逼学校对进入校园的食品把关更加公正、更加严格、更加精细化,而非等到出了问题才来应急式处理,更不能让餐桌上的食品成为谋利的工具和管理上的灰色地带。
“校园应当成为全社会最安全的地方”,这是社会的共识,也是社会的要求。这种“最安全”的要求,意味着责任压实,剑悬头顶,意味着消除任何侥幸和麻痹大意。食品安全的责任压得越实,安全的保障就越坚固,社会是这样,校园里更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