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陈龙:金融不够普惠,怎么破

2016年09月05日 09:50   来源:环球时报   

  什么是当下全球金融业的大挑战?目前发展中国家还有20亿人没有银行账户,只有10%成年人有信用卡,而有真实贷款需求的人中只有21%可能从正规金融机构里得到贷款。而在中国,72%的成人缺乏最基本的金融知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比较大。可以说,金融不够普惠是全球性问题。

  那什么是好的普惠金融?我想有四个维度:首先是“普”,就是所有的阶层、所有个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在需要金融的时候都能够得到金融服务。其次是“惠”,即可承担,人人都用得起;再次是全面、丰富性,支付、理财、保险、融资、信用,每个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各取所需;最后是可持续。

  金融机构并非生下来就嫌贫爱富,它们也希望把普惠金融做好。但金融有两大挑战:如何触达用户,如何懂用户,甄别风险。为什么普惠金融不能足够普及呢?是因为以往触达用户的成本以及收集信息、甄别风险的成本都太高了。

  由于技术的力量,移动互联网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触达金融,触达的成本大大降低;另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也降低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成本,甄别风险的能力就会有非常大的提高,而云计算又进一步降低甄别的成本,提高了甄别的效率。所以这个时代做金融的效率、成本、方式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在普惠金融前面要加“数字”两个字的原因。

  数字普惠金融要做好,得有三个支柱:金融合规、技术驱动与场景依托。今天,人们一方面看到数字普惠金融为生活带来的巨大价值,另一方面也会担忧它的风险,比如P2P的跑路。所有跑路、出事的金融机构,往往三个支柱里有一两个不达标,有的根本就是诈骗,不能算金融;有的合规,但没有大数据的能力,即便能触达用户,也不能甄别风险;有的有技术能力,但没有场景依托,金融没有和生活场景紧紧结合起来,这样就没有办法有效地甄别场景里的风险。

  当然,数字普惠金融并非没有风险,我们倡导并在G20上提交的《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提出,从监管角度,建议“适度监管”和“赋能监管”,适度推动金融创新的环境建设,用市场化行为,从竞争角度去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作者是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